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下一站——挑戰與選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07 14:30:33  


  中評社北京1月7日電/近期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穩步回升態勢已逐步確立。然而,全球經濟舉步維艱,面臨充滿諸多難題和多變因素的經濟環境,中國經濟何去何從備受關注。

  新華社針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向採訪了多位經濟學家,他們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並提出可供選擇的應對策略和措施。

  挑戰一:歐債危機久拖不決,美國經濟雖有好轉,但前景依然黯淡。中國主要出口市場的經濟持續萎靡不振,外需低迷已成定局,短期內難以好轉,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也必將增加。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擴大內需,提升外需層次。

  通過調整收入分配體系與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將國家財富向民間轉移,釋放國內居民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以彌補可能長期持續的外部需求不足。

  加快發展服務貿易,調整出口結構,發掘國際市場的新消費潛力。全球化紅利遠遠不止於商品貿易,包括諮詢、會計、律師、醫療、文化、體育等方面的服務貿易空間巨大。這一方面對國內制度環境的要求更高,如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環境等,另一方面也需要以靈活的民間資本力量為主挖掘全球化紅利的潛力。

  挑戰二:中國的人均GDP已邁過5000美元門檻,國際經驗表明此時極易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因為經濟水準的進一步增長會遇到瓶頸期,需要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社會預期值的增加不會停止,兩者的剪刀差容易引發社會問題。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必須在保持政治、經濟、社會穩定的前提下,通過推進相關領域的改革來促進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增長新格局的形成,即由過去依靠農業轉向工業再到服務業為主支持經濟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義平:中國必須轉變過去單純強調速度以及依靠外需、低廉的環境資源和勞動力的發展方式,創造條件促使企業向產業鏈高端轉移,改變產業結構不均衡的現狀,努力發展第一和第三產業。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