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張亞中:“台北會談”主辦單位的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17 00:38:35  


“台北會談”會場一角
 
  充滿崎嶇的會面 

  兩岸之間有一道海峽,但是有時,兩岸互信與認同的距離卻比台灣海峽還要寬。 

  《台北會談》能夠召開的過程是曲折的。今年3月底與馬英九一次餐敘時,親自報告此案並獲得支持。4月初特別邀請當時的“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女士在福華飯店一起午餐,並當面再告知此一會議事。在得到支持以後,即積極推動《台北會談》事。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的大力支持與以往曾經參與過會議的朋友協助下,我們順利地邀請到大陸知名重量級學者專家總共約五十人,準備在6月底舉行會議。 

  5月底,政府決策單位以6月底的會議與當時預訂舉行的兩會“江陳會”時間衝突,為了擔心可能會影響到“江陳會”的進行,要求《台北會談》延期舉行。 

  我們希望為兩岸做事,當然願意配合政府的考量,因此在與相關單位協調後,決定改為7月中旬舉行。令我們感動的是,大陸方面的學者專家幾乎都願意調整已經安排的行程,繼續給予支持。 

  很不幸的,當我們將大陸方面參與者的名單資料送到移民署申請入境證時,“陸委會”方面有意見了。“陸委會”的高層與我通過幾次電話,表達兩項要求。第一、會議名稱不要出現“認同”與“互信”等文字;第二、請主動撤除凡是具有官方背景的與會者名單。 

  在本會反覆向“陸委會”表示,請“陸委會”自行告知哪些人不適合。後來“陸委會”明確告知有王在希、辛旗等十一人。隔日,移民署官員正式行文本會,要求重新調整會議名稱;拒絕有關人士共十一人的入境。 

  我們對於“陸委會”的決定感到遺憾。“陸委會”所否決的大陸參與者,其實均在近年內來過台灣。為何以前可以,現在不可以,這是我們不能理解的地方。但是真正讓我們不能接受的是,“陸委會”要求更改會議的名稱。這是一個民主社會不應該有的要求。為何不能以“認同”與“互信”做為會議的主題?“陸委會”的做法其實正反應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與需要深入討論。 

  有些事情是可以妥協,但是有些原則是不能退讓的。我們告訴“陸委會”,決定暫停入境申請,也就是說,暫時停止會議的召開。我們深信,《台北會談》必然會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啟動。 

  經過持續的努力,《台北會談》終於在今年底前舉行。不過,令我們很遺憾的是,“陸委會”仍然不容許有官方背景的人士來台。秉持“一個都不願意少”的原則,我在11月間再親自拜會“陸委會”新任主委王郁琦先生,希望能夠同意有關人士等參與會議,可是事後“陸委會”仍未同意。在此,容許我們向有關人士表達最深的歉意。 

  另一件讓我們感到遺憾的是,原本參與規劃,也擔任《台北會談》某一場會議主持人的巨克毅教授在今年8月底往生,從此,他無法再參加推動任何兩岸和平發展的會議了。克毅兄是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的所長,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忠實信徒。他致力推動兩岸和平,中興大學為此已經連續多年舉辦兩岸和平論壇,為兩岸和平發展理論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為了表達對克毅兄的感謝與懷念,我們特別將兩岸統合學會所支持的某一家出版社的名稱定為“克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以出版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書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