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不要讓“平墳運動”傷了中國文化的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26 22:46:18  


漫畫:平墳運動 我行我素
  中評社香港11月26日電/美國《僑報》11月24日載文《莫讓“平墳運動”傷了中國文化的根》,摘要如下:

  今年以來,河南周口等市縣陸續開展大規模“平墳運動”,持續引發各界關注。

  從人類學角度看,發明墳墓禮葬祖先,而不是將其遺體棄置荒野任由禽獸蠅蟲嚙噬,是中國人脫離野蠻而臻於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文化孝道和仁愛精神的集中體現。千百年來,中國人堅信“祖有功,宗有德”,主張“敬天法祖,報本反始”,推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必定封墳樹木、禮葬祖先並四時追祭和緬懷,蔚為一大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職是之故,中國人對於“死有所葬、入土為安”的強烈渴望,超出了任何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想象。去年4月,筆者訪問新落成的紐約華人博物館時就曾了解到:19世紀中後期,在美國從事鐵路修建勞役並被稱為“牲口”的華工,一個最大夢想就是用辛苦積攢下來的賣命錢,妥善安排自己死後的骨灰甚至將遺體運回母國故土安葬。

  事實上,以孝道為核心,圍繞墳墓發生的種種有關仁愛、忠義等價值觀念和喪葬、祭祀等禮儀體系,儘管不是一種被學界廣泛接受或法律明文認可的宗教信仰模式,但卻有效解決了生死焦慮問題,賦予短暫生命以永恒的意義,成為中國人最樸素、最廣泛、最深厚、最悠久的天然信仰,是一種“不是宗教的宗教”或“超越宗教的信仰”,也是一種具有強韌生命力並高於明文法典的自然法和習慣法,更是中國文化的根基和動力,所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也。此外,墳墓還是一種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重要符號。比如,1937年4月5日,在日寇侵華、民族危亡的關口,國共兩黨就曾聯合致祭中華民族始祖軒轅皇帝的陵墓,表達誓死抗戰之決心,激勵全國軍民之士氣。

  河南有關方面為了所謂的“擴大耕地”就發起大規模的“平墳運動”,不僅違背了“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義”的治國古訓和“封墳護墓”的優良政治傳統,而且必將把圍繞墳墓發生的價值觀念和禮儀體系連根拔起,摧毀當地民眾的天然信仰和文化根基,給本已十分虛弱的中國文化帶來傷害。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