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最重要的是,民進黨今天出問題的並不只是像陸生來台,陸生健保這種個案性政策的層次而已,而是更高層次的價值、願景丶實踐的國內外條件、中丶長期策略,或者是路線問題。這次謝長廷拋出的三個決議文整合、“憲法”一中、“憲法”各表、民共平台⋯等等,全都在後一個層次上面的問題,這樣層次由仿照一般性的,定期例會性的委員會來處理根本是個大錯誤。
所以正確的作法是大辯論或由限期完成的任務性委員會來承擔,若委員會一旦成立,應當要密集開會,讓不同意見在會中充分辯難,同時結論有了,願景、長中程策略找到了,委員會便可以依落日條款讓他功成身退。這大策略是釐定個案性政策的依據,後者可以由例行性的中常會來處理。
4、最後,蘇貞昌既把“箍住想箍住的頭人”當首要之務,便努力迥避辯論以免衍生出人的對立而有礙箍人;只是,人事上丶派系上的尖銳對立固然要避免,或至少要力求降溫;但論述上尖銳的針鋒相對則要認真面對不應迥避。只有不迥避論述上尖銳的彼此辯難,民進黨才能真正面對兩岸議題上的真相和難題所在,瞭解自己真正的優劣勢在那裡,民進黨才能把現在黨內各路人馬提出來的各個方案做徹底的分析和比較,並進一步做好創新,選擇或整合,這樣爭論才會告一段落,民進黨在1990年代末期在中國政策上面臨大膽西進論和戒急用忍論的對立,民進黨透過大辯論達成強本西進的共識後不止平息了爭議而且辯得非常受到肯定,大幅提升了社會支持度。今天若委員會要真正找到民進黨最好的中國政策,進行非常認真的辯論仍是必要的,民進黨頂多只能把辯論從公開對外移到內部而已,不能取消辯論。
辯論之火會冒出來根本原因是有過熱的薪柴,不移薪柴而求滅火是沒有用的。現在謝長廷放棄參加委員會,但他運用維新基金會努力在兩岸間搭台的努力卻不會停,同樣強調應求制憲正名不應求執政的人士也會繼續堅持己見,各行其是的結果,體制外論述的對辯自然也跟著持續,同時還可能再延焼回中常會,或由其代理人提到委員會,如果因此成了不斷辯又沒結論的局面,黨給社會的觀感會怎樣,就不必再費口舌了。
無論如何,民進黨一定得釐定中長期大策略解決兩岸議題困境,其任務的完成,但必須在蘇主席既有的規劃之外另起爐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