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俄媒對售華蘇-35心存疑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23 11:16:13  


  中評社香港11月23日電/俄羅斯之聲電台11月21日報道《俄售華蘇-35風險不小》,摘要如下:

  俄中已就24架蘇-35型戰機供貨合同達成初步協議。有專家認為,這將為蘇-35打入國際市場開辟道路,但同中國的合作風險不小。

  蘇-35,確切地說是蘇-35BM型(意指深度現代化型),是蘇-27的深度改進型。蘇-27及蘇-30戰機在1990-2000年間為蘇霍伊公司贏得了舉世聲譽,成為近20年最暢銷的戰鬥機。

  引人注目的是,為蘇-27打入市場鋪路的正是中國:首批20架蘇-27SK供貨合同1991年簽署,第二批16架供貨合同是1996年簽署。後來又根據許可組裝協議賣出了近百架。之後中國購買的已是蘇-30MKK戰機。

  但俄羅斯戰機的商業成功史總存在著另外-面。開始組裝後,中國逐漸轉為複制俄產戰機,並投產了代號為殲-11的戰機。儘管在-系列性能及機載設備的能力等方面,中國的仿製品明顯遜色於原件,但複制過程本身大大提升了中國軍事航空業的能力。當然,這也有助於加快中國空軍裝備的更新。

  中國對性能接近第五代戰機的蘇-35產生興趣已不止一年。但蘇-27的命運讓人不由地想到蘇-35可能將重蹈覆轍。誰都不能保證中國不會複制,只能通過大批量供應來部分彌補潛在的損失,因為大批量購買將使複制失去意義,生產者所獲得的資金又可以用於研發更先進的戰機。

  24架顯然是不夠的,無法化解10到15年後天空中再次出現中國克隆產品的風險。

  還有-種降低風險的辦法是向中國供應簡化版蘇-35。完全有可能實際上採取的正是這種辦法。24架戰機15億美元金額不算太大,基於T-10原型機的尖端機型單價已超過1億美元。

  鑒於複制往往至少需要5到7年,提供簡化版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未必是最合理的。最合理的辦法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向中國供應俄軍用高科技產品,潛在的損失可以通過國內訂貨彌補。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