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工商時報:十八大給兩岸關係“上緊發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09 15:40:58  


  中評社台北11月9日電/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中共“十八大”昨天在北京揭幕,總書記胡錦濤發表主題報告,其中論述兩岸關係的段落,字裡行間蘊涵著推動兩岸關係快速“全面發展”的動能,彷彿在給兩岸關係“上緊發條”。因而兩岸關係發展可能不再以經貿為“唯一主場”,馬政府當局面對此項新發展,自應及早妥善因應。 

  胡錦濤在這篇報告中,對於兩岸關係,強調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應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等大原則,並提出未來實際推動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行事方針。其中除了要深化經濟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外,更引人注意的是,其希望雙方探討兩岸政治關係,並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以及希望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 

  這樣的表述內容,充滿了濃厚的政治味。這和近年兩岸經貿發展“一馬當先”的情況頗不相同。尤其,相關表述並未具體提出“兩岸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鞏固與強化”事項,難免會使台灣民眾有所擔心。因而昨日台北股市未能受到此一重要集會的激勵,出現“十八大利多行情”。 

  雖然十八大相關報告的基調,乃是依循慣例,主要在凸顯基本的“政策綱領”,而不是短期性的施政計劃,但是該報告有關兩岸關係的部分,對政治議題的著墨偏多,難免給人“兩岸關係不再由經貿主導”的感覺。這問題頗值得兩岸雙方主政者共同關注。 

  綜合上述報告顯示,中共領導層在十八大換屆改組後,未來新領導層對於兩岸關係,勢必會推動一種“全面發展”的模式,而不再以經貿為唯一的重頭戲。也就是說,兩岸經貿發展了,兩岸文化、兩岸政治、兩岸軍事等層面的交流合作,也要並行發展,而不偏廢或側重其中的一、兩項。 

  全面發展,本來是兩岸關係長期持續發展後,一定會達到的境界。但過去台灣民眾大都認為,兩岸關係最好先打造完成一道“經貿主軸”,讓它來作為兩岸間的強固紐帶,如此則兩岸關係的全面發展才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設若在經貿合作強固化之前,兩岸政治課題即提上議程,則不免會使雙方“備多力分”,亦將使兩岸關係發展不易平順。舉一個最具體的例子,就是兩岸雙方正在緊鑼密鼓協商中的“ECFA後續協議”,包括服務貿易協議和貨品貿易協議,其洽簽過程若遇到兩岸政治協商同步登場,則“政治場”協商的氣氛好壞,難免影響“經貿場”ECFA後續協商的成果。萬一雙方在政治協商上有所齟齬,則ECFA後續協議也難以簽得讓人滿意。 

  面對中共十八大的召開,台執政當局本來就應著手準備因應兩岸關係“全面發展”局面的到來,但更應快馬加鞭的是,儘速談成ECFA後續協議,使兩岸關係擁有一個強固的“經貿合作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兩岸才能從容地進行“非經貿”議題的協商。換言之,馬政府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可以採取開放態度,不要設定框框。不過,若不安排好輕重緩急,或是不掌握節奏,也會弄壞一盤好棋局。 

  另方面,多數台灣民眾也期盼中共十八大即將選出的新一屆領導層,對於兩岸關係事項,能以經貿舉措來開展出新局。譬如,積極促成ECFA後續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於今年底順利簽署,則其可作為中共新領導層運作兩岸關係的“第一出大戲”,此將展現中共新領導層對兩岸經貿的高度重視,也會給台灣民眾帶來實惠和信心。除此之外,兩岸金融交流合作,目前也正蓄勢待發,中共新領導層若能主動扮演這方面的“推手”角色,以促其加速落實,台灣民眾必會“有感”。 

  同時,大陸各省市首長率團訪台的活動,也應在十八大後迅速恢復。此類活動本來非常活絡,且大都以經貿為主題,但近數月以來卻“趨冷”,也就是訪台的團數變稀少了。其原因似和中共忙著籌開十八大具有密切關係,但也讓台灣民眾產生“大陸官方不再熱衷於兩岸經貿”的感受。這種訪台交流活動,理當隨著十八大的舉行完成,很快重現昔日的熱鬧景象。


    相關專題: 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