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最近一段時間,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多個場合反覆提到幾個數字:歐盟人口占世界9%,國民生產總值占全球25%,而福利開支卻占世界50%。這幾個數據突出表明了歐盟的高福利政策,也說明了這種政策為什麼不可持續。在歐洲主權債務問題久拖不決的背景下,人們對這幾組數據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光明日報文章稱,在歐債問題的中心——希臘,有人這樣描述一個公務員的工作狀態:上午九點上班,下午兩點半下班,每天工作不超過五小時,每年休假不少於一個月,拿14個月薪酬,比私企高一倍,三天兩頭還能拿些獎金。
上述種種,要在其他國家基本上可以稱作“白日夢”,但在希臘卻是活生生的現實。所以有俗語稱,“寧為希臘公務員,不做華爾街銀行家。”當然,享受高福利的不僅是公務員,販夫走卒也不例外。希臘是歐洲高福利的縮影。歐洲提倡“全民共享”,號稱“從搖籃到墳墓”。長期以來,高福利成了歐洲標誌性符號,有效地緩和了社會矛盾,被稱為“社會穩定器”。殊不知這個“社會穩定器”卻在不知不覺中給歐洲社會帶來了諸多不穩定因素。
首先,拖累了經濟發展。高福利制度忽視市場配置機制,片面地強調提高勞動者保障水平,加重了歐洲企業社會稅費負擔,使其無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勝出。不少歐洲企業都將實業轉移到其他地方,也導致歐洲產業空心化,經濟難振。
其次,積累了債務風險。以希臘為例,本來經濟底子就不厚實,除了海運業和橄欖油出口,就靠愛琴海旅遊了。希臘經濟水平雖不高,但福利水平卻超高。以2001-2010年為例,希臘經濟年均增速為5.6%,而社會福利年均增速卻達到9.4%。希臘政府要維持高福利,只能舉債度日。近十年來,希臘每年公共債務占GDP比例一直在90%以上,其中8年超過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