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現新形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05 20:49:24  


  作者﹕ 蔣明桓  寧波  投資分析

  一、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回顧與展望 

  從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看,人民幣匯率制度經歷了從計劃經濟時代的高估配給匯率制(1949-1980年),轉軌經濟時期的官方匯率與貿易結算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1981-1993年),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1994-2005年),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05至今)。

  自1994年明確宣布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在堅持“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制度路徑安排下,根據具體國情和國際政經形勢變化,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市場體制完善程度、金融監管水平和企業承受能力基礎上,統籌兼顧深化外匯體制改革、理順外匯供求關係、加快外匯市場培育、市場決定匯率等方面的工作,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2012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4月16日起,擴大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5‰擴大至1%。此項政策決定,不但是對2010年更加強調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具體執行和落實,而且標誌著我國現階段實行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正在步入向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轉型的過渡期,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注重發揮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市場因素的積極作用的重要信號。

  二、本次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背景 

  自4月16日起,央行決定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這是央行鑒於當前國內外形勢,促進人民幣匯率的價格發現,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及時做出的政策安排。

  1、人民幣匯率接近合理均衡價值 

  一方面, 2011年我國經常性賬戶貿易盈餘占GDP的比重已經下降至2.8%,對外貿易更加趨向平衡,我國貿易盈餘趨向合理化;另一方面,受國內外經濟環境影響。去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出現雙向波動,基於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投機資金流入減少,此前的單邊升值預期已顯著弱化。因此,此時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的條件已成熟。

  2、順應外匯市場發展的要求 

  2011年,即期交易在外匯市場交易總量中的比重降至歷史最低的72%,但遠期外匯交易大幅增長、外匯和貨幣掉期交易大幅增長、外匯期權市場則從無到有。這表明,外匯市場的產品結構正趨向多樣化,衍生產品開始被越來越多地運用,交易主體自主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日漸增強。在此形勢下,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是順應市場發展的要求,有利於市場在決定人民幣價值方面更好的發揮作用。

  3、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的推動 

  隨著離岸人民幣市場(香港為代表)的發展,拓寬了資金在境內外周轉的渠道,但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順周期的跨境資本流動衝擊,放大了資本流動對人民幣匯率影響,導致在岸人民幣匯率和香港市場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匯率常常存在較為明顯的息差。這種息差體現了市場化和非市場化環境中人民幣價格的不同,同時造成了套利的空間。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離岸市場規模擴大後,若仍維持目前的匯率雙軌制,套利資金的波動將可能對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穩定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形勢倒逼國內匯率形成機制需要做出必要的調整。

  4、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 

  一方面促進涉及外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從簡單加工轉向深加工和精加工,積極培育非價格競爭力,引導產業和企業向相對而言更具有比較優勢的中西部地區進行必要的轉移,有利於鞏固和提高我國出口的整體競爭力。另一方面,有利於優化資源在貿易品部門與非貿易品部門間的配置,促進服務業發展和增加就業崗位。總之,擴大匯率浮動區間、增強匯率彈性,通過更靈活調節內外部比價關係安排,為推動產業升級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供了動力和壓力,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5、有利於提高貨幣政策獨立性、有效性 

  擴大匯率浮動幅度、增強人民幣匯率強性,有利於弱化外部因素(特別是美國及美元因素)對我國貨幣政策的擾動,從而減少央行收購外匯、釋放本幣的操作壓力,強化對貨幣市場利率的調控作為貨幣政策調整的工具,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重要性將逐步下降。面對未來相當一個時期內國內外複雜的經濟環境,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性、有效性將會得到提高,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的彈性和宏觀經濟的長期平穩運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