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暴雨之後收穫感動更需要反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23 15:04:19  


  一場60年來最大的暴雨終于遠離了北京這個聚集了2300萬人口的巨型城市。從7月21日上午10點開始,到次日凌晨2時,北京市區的降雨量達到了212毫米。為此,北京市氣象台21日18時30分發出自2005年建立天氣預警制度以來的第一個暴雨橙色預警。這場暴雨也最終導致了至少37人死亡,近1.5萬人轉移,個別地鐵出現塌陷,以及超過300個航班遭遇取消和無法統計的人群因為交通阻塞而無家可歸的結局。

  暴雨襲來,列車停駛、航班取消,這些基於安全的考慮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導致多人喪生,造成河水倒灌,以及引發全城交通擁堵,使得大量人群滯留室外,卻足以令整個城市陷入省思。更何况,類似的情况無論在最近幾年的北京(如2011年6月23日的北京也因為特大暴雨引發類似後果),還是在其他規模相近的城市(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也出現多次因為暴雨導致的城市問題),都已經被重複過多次。故而,包括北京在內的國內諸多城市,在應對極端氣候的時候,都為此交過不少學費,也都到了必須進行深刻反省和行動的時間節點。

  7月21日晚,面對這場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大暴雨造成的混亂局面,我們看到了許多令人感動不已的行為。而做出這些行為的,既有服務于公共機構的人員,例如奮力救人、忠于職守的七千交通警察,和那些站在每一個井蓋被沖走的下水道口的環衛工人,他們的提醒顯然避免了更多悲劇的出現;更不乏來自民間的熱心人士:微博時代,信息的流通更為便捷,這也使得微博上的“愛心接力”代替了以往的爭吵歡愉,一些由私家車組成的便民服務隊穿梭在城市間,也同樣讓人覺得那個雨夜並不缺乏溫情。

  不過,溫情固然寶貴,感動誠然必需,但卻不應該蓋過反思。對於政府而言,危機過後,大力表彰公職人員並非不可,但卻更應該建立一個反思的平台,讓更多危機中的受害者訴說自己的經歷,表達自己的意見。然而,一個持續存在的悖論卻在於,如果一些人的遭遇無法列入公共機構的統計列表,那麼這些人的問題就可能會忽略,原本的社會問題也就無法成為一個政策層面的問題。

  以北京的大量底層人員為例,鑒於高房租的壓力,很多人只能選擇栖身于地下室,一旦遭遇暴雨,室內浸水幾乎已成定律。到目前為止,我們尚無法從官方的統計數據中找到北京市居住在地下室人群的確切人數,更無法知曉7月21日晚到底有多少“京漂”無家可歸。但我們卻能夠看到,早在2011年初,公共機構就曾嚴令地下室不得用于居住。這一不切實際的指令顯然無法真正實施,這也使得整個地下室居住人群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甚至因此遭受劫難。更為糟糕的是,這些人幾乎沒有發出任何聲音。這一點,從微博上充斥大量中產階級互救的話語便可看出,在地下室的一族,他們並沒有什麼話語權可言。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