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3日電/在海南西沙永興島的北京路上,有一棟頗有氣勢的建築,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西沙科學綜合實驗站在永興島上的辦公樓,7月22日,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特派記者登門探訪,意想不到結識了西沙永興島上為數不多的博士——陳償。
據南海網報道,身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西沙科學綜合實驗站常務副站長的陳償,登永興島六年,經歷各種意想不到的艱辛與不易,他更希望三沙設市後,隨著條件的改善,國內更多的科學家能來到這裡研究海洋問題,把更多科研成果在三沙轉化,直接服務於地方,為漁民生產、生活提供幫助。
歷經16級台風斷糧一個多月
“住的是以前的西沙醫院病房,別說空調,連蚊帳都沒有。當時島上是半鹹水,喝的水和廣東的湯一樣。”2007年,陳償第一次登上永興島。
2009年10月,永興島上的西沙科學綜合實驗站啟用,成為廣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綜合野外台站,陳償申請到西沙站工作。他把到西沙永興島駐站的理由,歸結為一個科學家對未知領域的渴望。“做海洋科學研究,如果不到海洋第一線了解宏觀現象,就不能在實驗室裡做好微觀的研究。”陳償說。
可是,在西沙長期開展科研,確實並非易事。
2010年,陳償見識了這輩子見過的最大的台風“康森”,“台風眼過後,永興島的風力達到16級,要兩個人拿皮帶捆綁著才能出到外面,像螃蟹一樣爬著。”
那一晚,西沙科學綜合實驗站的十幾人,輪流值班頂住站裡的大門,直到第二天。由於台風,補給船一個多月無法起航,島上的3家超市的食物都賣光,連野菜都吃光了。沒電,只能點著蠟燭幹活,沒有網絡,和單位無法聯繫,電話不通,無法和家人傾訴。
在永興島上,工人緊缺,站裡建設用於科研的兩個養殖場,都是陳償和科研人員扛材料、挖溝、鋪電線,親手建起來的。
在西沙開展科研,讓陳償看到了美麗西沙的另一面。如今,隨著條件的改善,實驗站科研成果的積累,陳償更珍惜這個停泊在海上的“科考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