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快評/特約撰述趙景剛在《中國評論》月刊7月號發表專文《民共對話的阻力、動力與努力方向》。作者認為:良性的民共對話,是兩岸關係正常化的重要動力和標誌,是民共兩黨遲早要面對的必然選擇。良性的民共對話,應是直接的而非間接的、公開的而非私下的、實質的而非空洞的、全面的而非單一的、持續的而非善變的、權威的而非形式的。
達此境界,任重道遠,因為民共對話的試探、醞釀、籌備、開啟、磨合、持續、深化、成果落實等等,牽涉面廣、複雜性高,而目前勉強算是處於最低級別的以呼籲、放話等為主要內容的試探階段。為了推動民共對話早日實現,兩黨皆有必要、有責任適時調整自身的某些想法、說法和做法。
我們認為,目前距離民共良性對話的路途依然遙遠,困難重重,民進黨與中共關係最缺乏的是溝通管道。
當然,我們清楚,兩黨之間有各種各樣的來往,交道一直在打,接觸也沒有斷過,但是,有三大問題:第一,沒有合理的民意支持,民眾不知道,不了解,不贊同。第二,沒有充分的授權。兩黨都是用個人的、民間的身份接觸。第三,沒有交集的圓點。找不到任何共識,也沒有為找共識做準備。
如此看來,民共之間說有什麼溝通管道,是不可行、不可信的。
所以,民共的信息是不對稱的,是斷斷續續的,是有著是非混雜特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