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空沒有必要,過分樂觀也沒有必要。重要的是現在還有一些制約經濟發展的制度約束,如土地流轉制度、戶籍制度、養老制度、保險制度、教育制度等,都需要通過改革釋放這些約束,激發潛在增長能力,才能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他說。
“我們擔心的是政策反應過度。”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李稻葵說。他不贊同國家再次推出類似2009年“4萬億”的刺激計劃,因為從出口、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行業等因素判斷,現有的“穩增長”措施足以讓中國經濟出現“U型回升態勢”。
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中國目前面臨的外部需求下降,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相似,“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是結構問題,是增長方式問題”。
從2008年金融危機衝擊下的“保增長”到2012年經濟下滑形勢下的“穩增長”,中國正面臨外部需求環境惡化、人口老化、勞動力成本上升、“中等收入陷阱”等挑戰,宏觀經濟政策過去數年也經歷了幾次轉向,盡顯經濟轉型之難。
中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在中國經濟展望研究報告中預測GDP增速在第三季度會好轉,全年可達8%。他說:“中國經濟未來增長要增加的是效率而不是總量,最重要的是能否轉變結構,使中國經濟增長更有效率,更有品質,而不再有數量上的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表示,必須扭轉習慣兩位數增長的宏觀經濟觀念。“現在我們已進入中速發展,7.5%(的目標)雖然比中國過去看起來是低了,但在全球仍屬於高速,我不希望為了增長而增長。”
他指出,從投資拉動到消費拉動,經濟增速難免會下降。“到2020年,中國要習慣7%-8%的經濟增長,2020年以後還要習慣5%。”
儘管對未來經濟走勢以及改革方向的看法存在分歧,但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和分析人士都認為,中國要利用加快改革來促進經濟發展,把“穩增長”和“促改革”、“調結構”與“促民生”等長期經濟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
“現在外需和內需不振,需要依靠投資,但是改革非常重要!現在最大的結構失衡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所以加大收入分配改革的力度,進行打破壟斷行業的改革,減少管制,才有利於企業發展,才可以促進經濟長遠的發展。”梁優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