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民共對話的阻力、動力與努力方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18 00:25:03  


 
  (五)最後需要提及的是,從政治傳播學角度看,被人視為制約民共關係良性化的諸多“障礙”,有些是客觀存在的,如統獨矛盾、互信不足等;有些是根本沒有卻被人為想像、渲染出來的,如中共形象的“妖魔化”;有些則是確實存在但被誇大了,如民進黨的“頑固”、“僵化”。

  筆者基本贊成許信良先生的觀點:“大陸的基本立場與民進黨的基本立場,如果真的講清楚的話,差距並不是那麼大:除了圖騰主義與形式上的東西外,雙方不是完全沒有妥協餘地,絕對不是對立或不相容。就兩岸關係來講,也沒有甚麼是勢如水火、不可妥協的,唯一問題是政治上的圖騰。”(15)所以,不要籠統地將民共關係定性為“敵我矛盾”,而是應當嘗試做列舉式、量化式思考:兩黨到底追求什麼?哪些是本質上針鋒相對、不可調和的?哪些是儘管存在、卻不至於水火不容的?哪些是共識、交集?哪些是儘管短期無法處理但經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只要存在共同空間,哪怕很小,就有希望,就不要把路堵死,更不要被當前的困難嚇倒。君不見,古今中外,多少“視爲仇寇”的政治組織、人物,最後不也“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有所為 有所不為
  推動實現民共對話的對策

  良性的民共對話,是兩岸關係正常化的重要動力和標誌,是民共兩黨遲早要面對的必然選擇。良性的民共對話,應是直接的而非間接的、公開的而非私下的、實質的而非空洞的、全面的而非單一的、持續的而非善變的、權威的而非形式的。

  達此境界,任重道遠,因為民共對話的試探、醞釀、籌備、開啟、磨合、持續、深化、成果落實等等,牽涉面廣、複雜性高,而目前勉強算是處於最低級別的以呼籲、放話等為主要內容的試探階段。

  為了推動民共對話早日實現,兩黨皆有必要、有責任適時調整自身的某些想法、說法和做法。但哪方更“應”主動些、更“能”主動些呢?張亞中先生在論及兩岸政治統合路徑時指出:“在台灣現有的媚俗民主文化下,目前暫時看不出台灣現在有、或可見未來的政治人物與政黨有意願與能力,敢於挑戰現有‘台灣主體’論述。因此,北京必須扮演引導者的角色,為兩岸如何創造雙贏、兩岸如何共有主體、共享主權建立可運作的框架,而不僅是期待台灣領導人或政黨能有什麼樣的突破性行為。”(16)言之有理。民共對話問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筆者雖然主張民進黨也應有所作為,但限於篇幅,本文只初步討論中共在處置民共對話議題時的當務之急與長遠之計。

  (一)保持大陸各項建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是推動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繼續對“台獨”分裂勢力形成高壓態勢的根本保證。

  1999年,民進黨大陸政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型,而十餘年後的今天,民進黨大陸政策之走向,再次成為民進黨必須面對的重大現實問題,引發內部反思。究其根源,不在民進黨人多麼大徹大悟,而在“形勢比人強”——大陸執政黨與台灣致力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力量一道,共同創造了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的“好勢頭”,成為民進黨大陸政策不得不調整轉型的最大壓力。

  多年來,包括民進黨在內的某些政治勢力,念茲在茲地尋找所謂避免依附大陸、保護台灣主體性的“替代方案”。它們找了很久了,大家也懷著各種心情關注很久了,但至今仍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其根本原因,便是大陸三十餘年來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與被“台獨”勢力設想為備選的那些國家和地區相比,一直保持較大優勢。可以相信,只要大陸牢牢把握寶貴的戰略機遇期,制定和執行充分考量台灣問題因素的經濟發展戰略,繼續保持比較優勢,妥善處理對台政策中的政經關係問題,讓更多的台灣同胞從以“兩岸同屬一中”為基礎的和平發展中獲得更多實惠,“台獨”分裂勢力可選擇的空間便會大為壓縮,所謂“替代方案”勢必難產,民共對話才有可能成為順勢而為之事。

  歷史證明,因勢而動的民進黨(不光民進黨,還有其他政黨)具有鮮明的投機性格。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激進的“台獨”動作便是對國際形勢、大陸形勢進行分析預判後的產物。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對中國大陸而言,既是戰略機遇期,又是矛盾凸顯期,改革開放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時刻。可以想見,假如中共、大陸不能很好應對挑戰、掌握主動,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民進黨鐵定又會“見機行事”、重操舊戈,在某些國外勢力的縱容鼓噪下,“腰杆又會硬起來”,良性民共對話何從談起?

  (二)未來幾年,不放棄爭取民進黨及其支持者,但優先發展國共關係。

  如前文所述,國共關係是影響民共關係的一個重大變數。雖然我們不以哪個政黨上台作為判斷對台政策成功與否的依據(17),可相對而言,國共之間的合作空間較大些,交往起來也更順暢些。這是事實,沒必要避諱。但國民黨錯綜複雜的政黨文化、搖擺不定的主權論述、簡單粗糙的政治技術,總讓人為其執政能力捏一把汗。中共不會介入島內政爭,但著眼於兩岸關係大局,除了一如既往地“經濟讓利”外,在政治論述方面,應該有所作為,夯實“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基礎和民意基礎,降低“台獨”主張的正當性,促使民進黨走向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為民共對話創造條件。

  其一,在深化“九二共識”的論述方面應適當予以配合。2012年大選,“九二共識”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脆弱性也不容忽視。我們知道,中共沒有正面肯定過國民黨對“九二共識”的解讀,面對“九二共識”,很多時候,連國共兩黨之間都各說各話,因而導致民進黨“見縫插針”,頻頻挖苦國民黨所講“九二共識”是一廂情願、“出賣主權”。這種局面,不利於提升台灣同胞對“九二共識”的正面觀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