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也能做麵包。(中評社 資料照) |
屏東縣政府農業局長林景和說,台灣的農產品銷售到大陸已經行之有年,重點不是什麼產品去,而是要看農民有沒有錢賺,收購的價格高,農民自然願意耕種。只要大陸收購的價格高,包括有些種果樹的果農都可能轉種稻米,在收購價格政策還未明朗前,大陸讓台灣進口稻米是否對台灣農民有利,還有待觀察,何況稻米是糧食,地方必須配合中央政府的政策。
台灣米品種外移隱憂,台灣米輸往大陸,會不會間接把品種技術也跟著“外移”?這個疑慮與擔憂,普遍存在農民與農政主管心中。負責研究稻作品種改良與栽培技術改進的各地農業改良場,被問到上述問題,多半選擇“禁語”或迴避訪談,畢竟事涉敏感,稻米品種技術仍列為重要管制項目。
但桃園農業改良場一位堅持不透露姓名的高階主管指出,會研發出一項農業新品種技術,通常是根據該農作物在地的適應性,包括土壤與氣候,漸進式改良,特性發揮到最好,因此不論稻作或水果,將種籽拿到不同緯度或氣候栽種,不盡然可以種出跟台灣一樣的品質與口感,他以“正面思考”來看稻米品種移往大陸,某些時候,台灣農產品是“天生”麗質,大陸想模仿或抄襲不來,任何技術外移或交流,短期台灣或許會喪失優勢,但長期看來,反而會讓本地農業因競爭,技術更成熟與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