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4日電/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閩南語諧音“愛可發”,吉利討喜,名副其實。兩岸簽署ECFA兩年特別是早期收穫計劃實施一年半來,ECFA的紅利已在島內逐步顯現。
新華社文章稱,“創造就業、提高薪資、農民受益”“為台灣經濟注入強心針”“成果有目共睹”“對經濟成長貢獻很大”……這是台灣各界人士對ECFA的普遍感受。大量事實表明,ECFA不但改善了台灣投資環境,襄助台灣提升經濟競爭力,而且讓台灣工商界特別是中小企業、基層民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改善軟環境 增長得助力
ECFA簽署後,在幫助台灣企業拓展大陸市場上大顯神威。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大陸自台灣進口商品總額為277.46億美元,其中46.31億美元為早收清單貨品。
而在2011年,ECFA早收範圍內台灣工業品對大陸的出口,拋光機床增長了547%,塑膠造粒機增長了367%。農產品中,冷凍秋刀魚增長了10倍多,文心蘭增長了7倍多。
更喜人的是,越來越多的台灣廠商開始積極運用ECFA早收計劃。今年一季度,台灣當局核發的ECFA原產地證明書已超越2011年同期。
ECFA紅利不僅僅體現在稅收減免,它更有力改善了台灣的投資軟環境,提升其整體競爭力,為台灣經濟成長帶來新動能。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說,ECFA的深層次意義在於,它為台灣經濟地位的提升和投資環境的優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