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銀行7日晚間決定,自6月8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准利率。 |
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英國《金融時報》6月8日載文《降息難降經濟之憂》,摘要如下:
形勢比人強。經濟萎靡之下,繼澳大利亞央行本周降息後,中國央行也加入了寬鬆大潮。在新一輪不是刺激的刺激欲蓋彌彰之際,又一輪非對稱的對稱降息卻姗姗而至。
降息已在市場預計之中,不過形式卻有些出人意料。此前市場普遍預計會出現降低貸款而不降低存款利率的非對稱降息。不過,本次降息卻以對稱形式出現: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其他利率相應調整。
與此同時,中國央行允許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而以往存款利率無浮動,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為基準利率的0.9倍。由此可見,本次降息突破了以往存款利率不允許有浮動區間的局限,這是一個利率市場化重啟的積極信號。
事實上,在當前信貸需求趨於萎靡,銀行業競爭之下,這一舉措很可能使銀行積極下調貸款利率而上調存款利率,這不僅擠壓銀行的盈利空間,也變相使得本次降息具有鮮明“非對稱”特點。
回顧歷史,本次降息是2008年12月以來首度降息,其首要政策含義自然是呼應此前溫家寶總理“穩增長”之說。降息一出,四下歡騰,天下苦資金緊張久矣,滿盤慘綠的A股市場又重新引發想象。
問題在於,單純降息,能否解決當下經濟困境?筆者認為很難。中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未來可能進一步走低。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長僅為8.1%,創下三年新低,而近期的經濟數據都不盡如人意,5月PMI更是大幅低於4月。
中國股市往往被詬病脫離實體經濟,但事實上股市的先驅指標意義不容小覷。經濟下行之際,往往意味著政策的寬鬆,因此股市往往並不隨之同步探底;但是本輪周期中,此前過緊的政策並未有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調整,近期股市的持續低迷不振,交通銀行、華夏銀行等銀行股甚至出現“破淨”等現象,事實上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政策的調整步伐慢於經濟形勢的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