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富權:“一國兩區”是馬英九未來四年護身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01 11:53:26  


  中評社香港6月1日電/馬英九昨日上午在接見“二零一二年亞洲法治研討會—各國法制現況”與會學者,談到兩岸關係時指出,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把兩岸關係定位成“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讓雙方在“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這也是過去二十年來,跟大陸達成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互為表裡的理論。

  新華澳報今天刊登富權的文章說,馬英九的這番話,其實只不過是將其在“五‧二零”就職儀式上的演講中,有關“國家定位”及兩岸關係政策的內容,重覆一次,並沒有甚麼新的創建。但倘將之與國台辦發言楊毅前日的談話內容掛聯起來,則可發現,馬英九認為他的“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論述,已經“過關”,因而可以理直氣壯、大張旗鼓地表述,並作為其未來四年的護身符。

  實際上,與馬英九四年前的“五二零”就職演講發表後兩天,當時的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就迅速作出了正面回應相比,今次馬英九的“五二零”就職演講發表後,北京方面一直保持沉默,一連多天仍未作回應,是使到馬團隊有點緊張的。他們擔心北京將會以過往一聽到“中華民國”就直跳腳的慣常反應,不滿馬英九的“一個‘中華民國’ 、兩個地區”定位,及未對進行兩岸政治對話、洽簽兩岸和平協議表態,更未正面回應胡錦濤今年三月間在會見吳伯雄時所說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據此間耳語傳說,馬英九勝選獲得連任後,北京一直有透過民間人士傳話,希望馬英九能在其就職演講中寫上“兩岸同屬一中”),而引致北京高度不滿,因而就遲遲未作回應,以刻意的冷淡反應來表達不滿態度的;因而進一步擔心在未來四年內,再也難以獲得兩岸關係紅利,不會再有過去四年那樣,“台北伸手要五毫,北京甩手給一元”的光景了。

  在沉默了十天之後,北京終於回應了。雖然只是由相當於台灣地區文官制度十二職等(即大陸的司局長級)的楊毅來回應,與馬英九相比呈現嚴重的“不對稱”情況,不但是未能再給馬英九提供四年前的禮遇,而且也有刻意降低馬英九身格之意,但畢竟楊毅並沒有像他們所擔心的那樣,批評反駁凸顯“中華民國”的“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論述,也沒有要求台北如何如何做;反而是表達了理解和默認的態度:“馬英九闡述的是自己一貫的大陸政策,大陸並不感到意外。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沒有分裂,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兩岸不是‘兩個中國’,兩岸關係也不是‘國與國’關係,這是客觀事實。對於符合這一客觀事實的言論、主張與政策,大陸認為都是有積極意義的,都是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即使是楊毅談到了兩岸對此議題的分歧,也只是說“至於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這是眾所周知的,所以大陸一貫主張擱置爭議、求同存異,並為今後雙方通過政治對話解決問題,積累共識、創造條件。”那也只是屬於“各說各話,各自表述”。 因此,估計北京對馬英九在就職講話中凸顯的“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是雖不滿意,但仍可接受。既然如此,馬團隊也就不用再擔心“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將會影響兩岸關係,並可進一步強化“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論”的正當性。

  而從“總統府”和“陸委會”對楊毅談話內容的回應看,馬團隊確是有著“鬆了一口氣”的表現。這對馬團隊能夠有力地應對來自最大在野黨民進黨的質疑,及“獨派”社團的攻訐,當然是有利的。尤其是當民進黨人老是要求馬英九清楚說明“一國”究竟是哪一國,是否中華人民共和國時,北京的回應就可連消帶打地令民進黨人噤聲。實際上,民進黨人如果連“中華民國”都不滿意的話,那又如何面對自己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中華民國”的定位,及陳水扁掌政那八年,出任的是“中華民國”的“總統”,使用的是“中華民國”的“國號”,並以“中華民國”來作為對外交往、對內管治的“名器”?又如何理解,蔡英文代表民進黨參與競逐的是“中華民國”的“總統”?

  應當說,在台灣島內對“國家定位”的最大公約數,就是“中華民國”。然而,在與對岸進行交流和談判時,也是堅持“中華民國”,則有著為難北京的意味。實際上,“九二共識”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在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暫時擱置一個中國的定位,或是將之模糊化。而馬英九的做法,則是偏要單方地將之“除模糊化”,而毫不顧及到對岸的感受。儘管仍有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卻否定了對方“暫時不提一個中國的內涵”的誠意。

  不過,既然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仍然未有突破一個中國的基本框架,也既然是要求馬英九接納及遷就北京的基本立場並不現實,為避免節外生枝,也是為了國共兩黨繼續聯手反對“台獨”及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就只能是如此地作出最大的讓步了。

  因此可以說,從楊毅沒有公開批評“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反而是指出這是馬英九的一貫政策,北京“不意外”來看,北京方面確實是對馬英九作出了最大的讓步。只要他仍能堅守一個中國的架構,即使是其內涵有所“出格”,仍可寬鬆對待,寬容接受。甚至連馬英九四年前的就職儀式演講,是將推動簽署兩岸和平協議與擴大台灣國際活動空間相提並論,以至是置於同一句話之內,沒有任何分隔,而第二次“五二零”講話則卻是大為退步,只有“國際活動空間”而不提兩岸和平協議,北京也都只是忍在心頭,沒有公開表達不滿。

  既然如此,馬英九在未來四年內,倘是不再提出他曾經是信誓旦旦的“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話,那就就具了正當性,因為已得到了北京的間接“背書”。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