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工商時報:馬政府當前急務 區域整合談判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23 10:07:17  


  中評社台北5月23日電/孟子曰:“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在全球化的當代,國與國的政治與軍事對立或許不若以往劍拔弩張,但經濟與貿易的競合卻益趨詭譎多變。延宕10年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終於要在今年內啟動,三國各有戰略盤算,卻願意化敵為友,反映出亞洲強化區域整合的歷史機遇已然降臨。

  台灣工商時報社論指出,經貿自由化既是台灣必走之路,馬政府在第二任4年內,就應將其列為最優先政策,拿出更大的魄力,有效地化“外患”為推進區域整合談判的助力,才能阻止競爭者後發先至,化解台灣被邊緣化的危機。 

  在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與香港屬城市經濟體,前者朝大野小,政策推動容易,後者現已是中國大陸的特區,因此台灣經常面對的問句是:“韓國能,為何台灣不能?”在雙D(DRAM與面板)產業發展上如此,在推動FTA的進程上,更是如此。不過,論者經常以韓國在雙D產業與FTA的“成果”來批判台灣的裹足不前,卻忽略了韓國為了鞏固雙D產業,以及促成FTA全球開花,在“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例如朝野折衝妥協、企業有割有捨、弱勢安置整頓等等。換言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旦進入FTA談判,就要有對他國讓利的準備,朝野若無共同的體認,內耗四起,也怪不得談判對象冷處理,貿易自由化進展受阻。 

  回顧最近15年,韓國之所以能脫胎換骨,最大的關鍵正在於朝野勇於面對外患,進而化外患為蛻變的助力。亞洲金融風暴為韓國企業製造了“打斷手骨顛倒勇”的契機。當時總統金大中加強對外,開啟貿易自由化之門,對內則有計劃地扶植影視文化產業,形成日後席捲亞洲的韓流旋風。 

  金大中之後繼任的盧武鉉與李明博不改其志,李明博更進一步將洽簽FTA列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最高指導原則,以青瓦台為決策核心,領導跨部會FTA中心進行“雙邊先於多邊”、“大國先於小國”、“區域外先於區域內”的談判順序。一旦韓美、韓歐FTA達陣,其他雙邊與多邊FTA洽商難度就降低許多。事實上,韓國由於洽簽雙邊FTA迭有進展,對於美國反客為主、強力推銷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目前反而以靜制動,不若馬政府一再疾呼8年內要加入。 

  但,韓美FTA是輕易達成的嗎?當然不是。2008年李明博上台之初,就因為美牛抗爭而遭遇空前的街頭抗爭,導致他必須鐵腕因應,還到華府演出大啖美牛秀。時至今日,韓國人被迫接受美牛進口的事實,卻發展出非韓牛不吃的對策,讓“外患”成為凝聚愛國意識的動力。 

  從韓國看台灣,馬政府在第一任4年內最大的經貿成就,乃是促成兩岸ECFA的洽簽,此舉被韓國視為“外患”,因而加速推動中韓雙邊與中日韓三邊FTA談判。現在,中日韓洽簽FTA燒得馬政府有燃眉之急,作法自不能再淡定。首先,在談判機制上,應該仿效韓國擴大組成跨部會專責團隊,以“總統”為決策核心,制訂衝刺的優先順序與戰術。不論是雙邊先於多邊,或雙邊與多邊齊頭並進,重點在整個團隊要有高度共識,才能一致對外,協調府院會的政策與立法配套。 

  在談判心態上,不論是已進入“後難”階段的ECFA後續協商,抑或其他層次不盡相同的貿易自由化協商,絕對不能再抱持“開小門”或等著別人讓利的態度。這種防衛重於興利的作法,只會延宕FTA的談判進度,更別說畢其功於一役。被視為突破點的台星FTA洽商,迄今進度緩慢,據了解,台方對開放弱勢產業態度保守,正是一大癥結。試想,如果跟新加坡這類沒有農業的城市國家談判,都如此瞻前顧後,面對規模更大、立場更強硬的經濟體,將如何踏出FTA協商的第一步? 

  在談判速度上,馬政府必須善用第二任4年的黃金談判期,而非8年或10年。有別於韓國改朝換代,重大政策仍有其延續性,台灣自新世紀以來的兩次政黨輪替,多的是人去政息的例子,尤其藍綠在兩岸政策上的歧異,衝擊ECFA的後續協商,進而拖累台灣與他國的FTA談判進度。如果馬政府不能將重大經貿談判的時間表壓縮至4年內,4年後大選變數甚多,自由化會否走回頭路,殊難逆料。 

  反ECFA陣營最主要的訴求是,台灣未蒙ECFA之利,反受其害,因為台商資金多置留大陸投資;以此類推,洽簽FTA,對台灣產業也未必利多於弊。誠然,任何FTA協商,對談判各方都是一場有得有失的攻防,但台灣經貿面對的國際競爭既是如此激烈,有了FTA,固未必能加分,沒有FTA,競爭優勢卻必定會流失。 

  就國際競爭而言,如果說陸資是“外患”、韓商、美商、日商又何嘗不是“外患”,為何可以聯日、聯美,甚至聯韓,就是不能聯陸?除非台灣能“鎖國”自給自足,否則終究要面對以小事大的政治現實。凡事搞民粹的結果,4年後就算政黨再次輪替,回馬槍還是會打到目前在野者身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