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南海問題 中國不必過於韜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19 21:05:26  


 
  然而,一些持傳統觀念的學者擔憂中美會因此爆發沖突,因為站在菲律賓背後的巨人是美國。這些人擔憂中國失去繼續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或者美國直接介入構成對中國的安全威脅,等等。這種憂慮不無道理但沒有意義,以目前的形勢,美國一直製造機會重返東南亞,即使沒有中菲沖突也會有其他沖突。

  中國應該將計就計先拿下島嶼,讓南海成為中美海上“冷戰”的前線,這既可以鍛煉想要成為“藍水艦隊”的中國海軍的力量,潛在的中美沖突也會讓東南亞國家冷靜下來——“選邊站”的外交策略只會讓該地區成為大國博弈的舞台,無益於穩定與發展。

  中國堅守底線也是給美國重返亞洲政策發出信號,不會容忍美國挑戰國家核心利益。事實上,美國重返亞洲的部署已經具備了某些軍事“冷戰”的色彩:加強了美日韓軍事同盟,並刺激普京優先武裝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美國也在重返東南亞並在澳洲駐軍。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沒有必要自欺欺人仍然抱著所謂“戰略機遇期”不放。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略機遇期是美國給的,它隨時可以收回去。如果想以持續的忍讓換取“機遇”,也許會變成更危險的“綏靖政策”。

  中國外交領域長期占主流的觀點是韜光養晦。在中國未強大之前,沒人太在意這種示弱的做法,但當中國崛起並被置於世界權力中心的舞台後,就不可能繼續“扮豬吃老虎”的遊戲。如果繼續隱忍只會被視作“卧薪嘗膽”式的謀略,因為時間對中國有利,這會增加世界大國與周邊國家的焦慮,從而越發遏制和刺激中國做出反應,樹欲靜而風不止。中國的綏靖政策最終可能使自身陷入無路可退的處境,從而更有可能引起沖突。

  長期以來,中國倡導通過多邊行動限制美國的單極霸權,但是,當自己崛起為全球第二大國後,中國本身也被視為潛在的霸權威脅,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多邊戰略不再有效。反而美國運用多邊外交對中國實施包圍。因此,中國必須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從而對外交做出相應調整。

  文章稱,毫無疑問,權力在擴散,越來越多的地區大國想要在本地區或國際問題上擁有發言權,這又讓處於地緣戰略位置的小國的重要性增加,出現復雜的合縱連橫局面,世界秩序陷入混亂並面臨重新調整,中國的對外政策既不能激進,也不可一味被動,應堅守原則而以不變應萬變。

  中國也不能以中美經濟上的緊密聯繫與相互依存而斷定兩國不會發生軍事沖突,過於樂觀對中國而言是極其危險的。中美之間是否發生“新冷戰”,主動權並不在中國手中,儘管中國的態度是一個關鍵因素。美國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與挑戰是中國能否和平崛起的外部主要決定因素,也決定了中國崛起的代價和成本。

  在過去的五百多年中,七次新興國家對霸權的挑戰中有六次以戰爭形式爆發。美國學者米爾斯海默在十年前就發出了“大國悲劇”的結論,他預言“全球力量結構的巨大變化,將主導大國安全競爭的加劇,最有可能的沖突將發生在中美兩國之間”。同樣也是美國學者的羅伯特•吉爾平認為,衰退的霸權國家,可能利用自己的軍事優勢,排除新興國家的經濟挑戰和軍事威脅,或者以貿易保護削弱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

  美國的精英長期致力於思考如何防止霸權衰敗,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戰略不過是小布什執政初期遏制中國政策的繼續。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接觸”政策中,現在“遏制”開始高於“接觸”,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儘管中國無意挑戰美國的地位,但霸權國家總是將權力視為“零和遊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