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淩國華 山東臨沂 時評作者
“擲出窗外——面對食品安全危機,你應有的態度。”
這是復旦大學研究生吳恒創辦的食品安全網站“擲出窗外”的“標語”。一打開網站,這行警示語就出現在網頁最上方的網站logo後面,白底黑字,令人心驚。吳恒和“擲出窗外”網站都火了,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危機更加引人注目的情勢下。對食品安全問題,從圍觀到主動參與,經歷了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從2004年到2011年的食品安全形勢圖,大幅中國地圖上,紅棕藍各色相間,不時變化,反映的卻是甚至威脅生命的各地食品安全形勢。
“易糞而食”,是吳恒給食品安全調查報告取的名字:食品生產者明白自己製作的垃圾食品,自己都不吃,卻賣給別人吃。長此以往,人人吃的都可能是垃圾。這就陷入了互相毒殺的境地。沒有人是孤島,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面對食品安全危機,誰都無法置身事外,誰都可能是受害者,甚至食品垃圾生產者自身也難脫陷阱:自己生產的垃圾食品自己知道,不是自己生產的食品,敢不敢吃呢?
常見傳統文獻中災荒饑饉時期,發生“析骨而爨、易子相食”的記載,那發生在萬惡的舊社會,似乎自然而然;而如今的垃圾食品生產者的危害,不僅僅是將社會陷入“易糞而食”的道義自戕陷阱,更拷問著社會公平正義的監護神:政府部門。
食品安全一再發生問題,而只有在媒體曝光之後,相關監管部門才會積極行動,查封,取締。風聲緊的日子一旦過去,形勢仍舊,甚至更加嚴峻。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典守者難辭其咎。在事關群眾利益的問題面前,所有的借口都是托辭,懶政思維導致監管不力,主要責任一清二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