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日電/基辛格在評價中美關係走向時,認為兩國不應也不會走向衝突。基辛格是對的。但因此認定美國會對中國之崛起袖手旁觀,那也未免天真了,不出現大的衝突絕不等於美國會坐視中國做大,我們只可以期待美國會有文明、不超出常規的出牌。
第一財經日報刊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經政所副研究員李眾敏的分析文章稱,在重返亞太的過程中,美國其實已經出完了第一輪牌,傳統的“內政撬動外政”、外援服務外交等方法已經被使用。那麼,接下來美國會做些什麼呢?新一輪的出牌已經初見端倪,如果第一輪出牌僅在外圍下工夫的話,那麼這一輪出牌將會直指中國經濟的硬傷。
對應中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國有經濟比例過高、出口引致型就業過高等三大硬傷,美國新的經濟政策將會從三個方面對中國形成牽制:
一是以美國製造擠壓中國製造。不論誰在今年當選,美國首要的任務都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美國新任總統於公於私都要提振產業、增加就業,這並不是針對中國而出台的政策,但客觀上會對中國形成牽制。由於匯率(相對人民幣)貶值,加上勞動力成本下降,中美兩國勞動力成本差異迅速縮小,美國製造業復興的概率大大上升,金融危機發生之後的數據也顯示,美國的傳統製造業正在復興。如果綜合考慮勞動力成本、進口關稅、運輸費用等因素,越來越多在中國生產並出口到歐美的企業,將有可能選擇在美國生產。
提升美國製造,並吸引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到美國,可以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首先,可以降低中國的淨出口。雖然淨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小,但出口對中國勞動力就業的貢獻要遠大於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這是由加工貿易所決定的。其次,可以抑制中國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市場規模,出口可以使得中國企業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規模來支持技術創新,如果國際市場縮水,企業創新的能力也會同時縮小。
二是以競爭中性應對國家資本主義。在澳大利亞的競爭政策中,美國人找到了寶,這個在澳大利亞不曾用到中國國有企業身上的政策,可能會被美國頻繁用於牽制中國國有企業的國際化拓展。競爭中性已經被跨大西洋委員會所認可,並責成經合組織出台相關的指南,根據美國的初步計劃,將會用於雙邊投資協定(BIT)、泛太平洋夥伴關係(TPP)等領域,並有可能進行更廣泛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