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日接連3艘先進艦艇服役 海上戰略由守轉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15 07:19:51  


 
  海上戰略由守轉攻

  有了先進的武器,還需要合適的戰場以充分展示這些裝備的效能。日本的地理條件比較適合組織海上防禦行動——重要商業航線大多處於外側的太平洋上,而日本列島、中國台灣、菲律賓組成的島鏈,幾乎將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主要的海、空軍基地全部包圍在內側,雖然沒有航母,部署在島鏈上的陸基戰鬥機,足以為艦隊撐起空中保護傘。

  冷戰時期,日本海上力量的主要任務是監視宗穀、津輕、對馬三大海峽,並在1000海裡範圍內保護海上運輸。1997年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首次提出“周邊地區”的概念,範圍涵蓋朝鮮、台灣海峽、南沙等海域,後來又擴大到整個亞太,航線範圍拓展至2000海裡,進逼澳大利亞和馬六甲海峽。從2001年起,利用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支援美軍之機,日本艦艇的航跡延伸到印度洋。2006年的美日“2+2會晤”,則明確提出“共同應對當今世界面臨的挑戰”——只要日美同盟需要,日艦理論上可以開赴世界任何角落。

  逐步擺脫“被動防守”思維的日本海上自衛隊,表現得愈發“霸氣外露”,把早年強調的“行使武力於遭敵入侵之後”轉變為重視“遏制敵入侵企圖”,甚至提出“先發制人”。尤其是近幾年,日本以防範朝鮮和中國為由,強化對美軍事同盟,推進戰時立法,將海外行動定義為自衛隊的“常態任務”,對拓展遠洋活動能量的渴望自然水漲船高。

  激進的戰略催生先進的裝備。10天內服役3艘新銳戰艦的事實提醒外界,為了適應2020年前後的海上作戰需要,日本海自正全力將自身建成“合理、高效、精幹”的遠洋力量。

  分析認為,今後10至15年內,日本艦艇總量不會大幅度增加,與現在相比可能略有縮減,但裝備性能將更加強大,總體力量繼續保持在世界前列。根據韓國《東亞日報》早些時候的消息,日本海自已在《長期軍事力量建設》報告書中提出,到2015年,將開始建造兩艘4萬噸級的、可搭載固定翼預警機和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的中型航空母艦。不僅如此,日本軍界還有更具野心的提議:要求政府批准建造排水量達6萬噸的核動力航母。(來源:《青年參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