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黃清賢:南台灣觀點 兩岸身份認同建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07 00:48:54  


 
  這就如同影響兩岸傳統文化深刻的儒家思想,縱使許多觀點認為儒家是從義務的面向切入,但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強調義務的同時,權利同時產生,亦即課以個人義務等於賦予他人權利,顯示權利與義務是相互存在的一體兩面。

  上述權利與義務的辯證關係,正可作為兩岸內部民主運作的原則。例如台灣內部的憲政主義民主,在強調西方個體式的自由權利時,也需重視東方群體式的公共義務;至於大陸內部的社會主義民主,在強調社會和諧穩定的群眾義務時,也需重視人民漸進參與的個人權利。

  如此的辯證關係發展,不但可以讓兩岸人民對於雙方的不同民主模式,有逐漸趨近的建構性認同,而且可以推展到兩岸互動時的行為準則。例如當台灣強調獨立自主時,也需存有大陸的一中原則堅持;當大陸強調兩岸同屬一中時,也需存有台灣的當家作主要求。

  在彼此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舉凡國際空間、軍事互信、和平協議等高階政治議題,兩岸將可逐漸釋出善意的風向球,測試對方政府與民意的反映,推動兩岸從對手關係的洛克文化往朋友關係的康德文化前進。

  事實上,在傳統深化而且民風純樸的南台灣,有著原初與大陸具備本質性認同的基礎;如果經濟利益能積極挹注,免於資源流動的邊緣化,加上政治善意能適時體現,免於相互猜忌的污名化,相信南台灣將能重塑與大陸和平發展的建構性認同。

  五、結論

  兩岸關係從1949年以來,歷經近50年軍事衝突、政治對峙的敵對“霍布斯文化”,好不容易在冷戰結束、經濟發展淩駕政治對抗的國際與國內環境下,走向對手競爭的“洛克文化”。其中雖難免有齟齬而出現插槍走火的倒退,但總體而言仍走在和平穩定發展的正途;如今,和平的道路更逐漸引向朋友互助的“康德文化”。

  揆諸兩岸人民的彼此認同,尤其是被認為與大陸有較大差異認知的南台灣,事實上和大陸有較早與較深的“本質性認同”,不過因為經濟與政治的認知變遷,出現異質的“建構性認同”,甚至隨著時間推演而有擴大差異之勢。

  但只要堅持深化經濟利益與交流的相互依賴,政治權利與義務的同質性,鋪陳兩岸從低階政治的具體合作落實,到高階政治的善意風向磨合,則南台灣將可在經濟基礎互利發展,政治等上層建築相互尊重,與大陸營造出良好新形勢的建構性認同,甚至在南台灣人民熱情好客的天性下,有機會推動兩岸從互助合作的“朋友”關係,往休戚與共的“兄弟”關係前進。

  (作者黃清賢為台灣的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助理教授、成功大學兩岸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台灣競爭力論壇南部中心執行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