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日本學者:現代資本主義變質是歐債危機根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21 11:25:12  


  中評社北京3月21日電/正當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全力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尚無明顯起色之際,歐債危機又令歐元區難以招架。光明日報文章稱,面對這場複雜而深刻的危機,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界從多角度給出了深入的解說,其中以正統派的代表人物、慶應大學名譽教授井村喜代子的分析最為獨到。井村認為,是“現代資本主義的變質”和“金融的變質”引發了這場全球性經濟危機。

  井村通過深入研究,認為20世紀70年代起現代資本主義就開始變質,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其標誌有兩個,一個是美元與黃金掛鈎的停止和早期IMF體制的崩潰。另一個是一直使用的持續性增長政策的失敗,導致向新自由主義政策的轉變。前者致使美國不再受黃金儲備、國際收支狀況的限制,為了實施其發展策略,持續擴大通貨膨脹、信用膨脹以及財政赤字,並通過完全自由的對外投融資,在國內外推進國際資本交易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美國的基礎貨幣特權從“黃金掛鈎”的制約中被解放出來,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而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也因為沒有了維持固定比率的義務,從國際收支平衡這一最高指令下解放出來,同樣得以持續推行通貨膨脹、信用膨脹、財政赤字等政策以維繫國內經濟的景氣。於是,美元無限制的泛濫就變得更加通行無阻。

  井村認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向新自由主義政策的轉換又強化了“現代資本主義的變質”。美國的裡根、英國的撒切爾、日本的中曾根政權都曾積極地推進這個轉換,而在這一政策轉換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金融活動出現了與實體經濟相背離的情況,井村稱之為“金融的變質”。在黃金與美元掛鈎停止以後,美國依然使用已沒有黃金相對應的國內貨幣——美元進行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交易,允許國內銀行信用創造的膨脹,使得經常性收支赤字不斷累積,從而使對外投融資得以維繫。而銀行為了在實體經濟活動以外的領域謀求金融收益,不斷強化金融活動,又進一步促使金融創造的膨脹化。本來銀行普通的信用創造是受到實體經濟中現實資本產生的利潤限制的,可是“金融變質”後的信用創造,變質成為從實體經濟中獨立出來、謀求從金融活動本身獲取收益的活動,這樣基於新的信用膨脹機能的“虛擬金融收益”就出現了,也就出現了被沒有實體經濟內核的虛擬收益所支配的獨立的金融資產世界。金融商品的開發以驚人的態勢發展,與此相伴,金融層面自身要獲得收益的投機性活動,不論實體經濟如何都依然能夠長期進行。

  對於2009年以後出現的歐債危機、即所謂的主權債務危機,通常被認為是由發生國渙散的財政所引發,井村卻不這麼看。她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後,為追求“金融立國”,正是這些國家贊同美國的新自由主義戰略並追隨其後,才導致了今天的局面。英國90年代以後積極推進金融自由化、國際化,成為在歐盟普及投機性金融活動的主要國家,並以美國的CDO、CDS交易為媒介,攫取了巨大的利益。緊隨其後的是愛爾蘭和西班牙。何況,歐盟的大型金融機構並未止步於大量購買、使用美國發明的CDO、債權、CDS,還自己創制金融商品,並在歐盟內部進行推廣,更刺激了投機性交易活動的活躍。現在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衝擊、陷入破產邊緣的正是這些機構,以及將它們國有化、從而擴大了財政赤字的、要以“金融立國”的歐盟各國。

  可見,歐債危機的背後同樣是“現代資本主義的變質”,其結果是造就了“從實體經濟獨立出來的投機性金融活動”的泛濫,即“金融的變質”。井村認為,如果不能充分認識這場危機發生的原因,不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變質”,無論是全球性經濟危機,還是歐債危機,都將難以擺脫。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