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關於以“一國兩制”模式促進兩岸統一的若干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2-02-16 16:09:20


“一國兩制”是對中國政治傳統的創新
  中評社╱題:關於以“一國兩制”模式促進兩岸統一的若干思考 作者:楊立憲(北京),全國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研究員

  筆者曾於2002年撰文闡述“一國兩制”模式的好處,認為“一國兩制”構想體現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精神,體現了換位思考的務實精神,體現了追求雙贏的包容精神等。記得當時有人不同意其中某些提法,如“追求雙贏”、“包容精神”等,希望我加以修改;但我自忖這些提法符合“一國兩制”的精神,堅持文責自負而未加修改,如今看來堅持是對的。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一國兩制”構想在港澳回歸後的實踐中得到了貫徹落實,台海兩岸關係也從戰爭邊緣的緊張狀態初步走上和平發展的軌道。“追求雙贏”、“互相包容”已成為當今兩岸關係的時尚語言,已經不再有人質疑這些提法的正確性了。這不僅證明中國大陸現代化建設發展迅速、兩岸關係發展迅速,而且證明人們對“一國兩制”的認識正在深化,實踐正在顯現出“一國兩制”理論構想的強大生命力。面向未來,我們應繼續發揚“一國兩制”構想所具有的理性、務實與創新的精神,牢記發展才是硬道理,牢牢把握和平發展的主題,繼續探索適用於台灣的“一國兩制”模式,努力推動海峽兩岸達成統一大業,實現振興中華的宏偉目標。

  台灣為何拒絕“一國兩制”統一模式

  “一國兩制”構想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形成至今,已有約30年的時間了。30年裡,中國大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澳門獲得實踐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海峽兩岸關係歷經風雨也初步步入和平發展的軌道。撫今思昔,重新思考“一國兩制”構想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思考海峽兩岸最終達成統一的途徑與模式,覺得十分有意義。

  從理論上說,以“一國兩制”方式解決分裂國家整合問題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個創舉,具有尊重現實、包容不同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付出政治代價小、可使分裂兩造利益最大化等優點,是對當代國家學說的偉大貢獻。香港澳門回歸十餘年來實施“一國兩制”的情況表明,這一構想儘管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樣,不斷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補充發展完善,但從政治制度創新與實驗的角度來看,從兩制的平穩結合與過渡來看,基本上是成功的,符合大陸內地與港澳的實際情況,因而也是得民心的。通過港澳的實踐,人們對“一國兩制”構想的偉大意義的認識更加深化,對以“一國兩制”方式實現海峽兩岸的最終統一增強了信心。

  但毋庸諱言,這一最初為台灣回歸祖國所設計的統一模式,迄今仍不為台灣主流民意(涵蓋泛藍和泛綠兩大陣營)所接受。綜合台方反對的理由,無非是擔心台灣被大陸“吞併”、“矮化”和“共產化”。

  “被吞併說”認為,在“一國兩制”下,台灣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雖可享有“高度自治”,但不能違背大陸的憲法與中共中央政府的旨意,兩地“本質上仍是一種主從關係,一制代表中央,另一制代表地方”,①“就是落入北京的陷阱,遲早要向北京納稅、受它指使”,不啻於“把凱蒂貓推到獅子的籠子,其結果一定是血淋淋的犧牲”,②台灣人只能享有鳥籠裡的“民主自由”③。

  “被矮化說”認為,台灣與港澳根本不同,將台灣等同於港澳是對台灣的貶低,是“無視中華民國的存在”,無視台灣人民已經享有的一切自治權力。認為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④擁有自已的土地和人口,有自己的“憲法、國號、國旗、國徽”,有最高且排他的自我管轄權和處理對外關係權,可以直接選舉各級行政首長和民意代表,而港澳則是中國從英國和葡萄牙手中收回的殖民地,從未獨立擁有台灣所擁有的這一切,因此,港澳實施“一國兩制”是獲得從未有過的高度自治的權利,台灣則不是,所以,“一國兩制”對於台灣而言是斷不可能接受的。⑤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已成為全島共識,兩岸只有在“對等”的基礎上才可以談未來。⑥

  “共產化說”認為,在“一國兩制”下,不僅權力安排“由上而下,而非由下而上”,“缺乏民主性”,⑦而且“兩制”在地位上不相等,大陸實施的社會主義是主體,台灣實行的三民主義只能為輔,且只能在過渡時期存在,大陸對“兩制”的內涵與時效擁有解釋權與最後決定權,台灣“終須被迫放棄民主自由制度,完全接受中共設定及安排的制度”。因此,“一國兩制”的目的“是要中華民國向中共全面歸降,要台灣地區人民在一定時間後放棄民主自由制度”。⑧

  由於上述的一些擔憂、恐懼和顧慮,蔣經國在世時曾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認為兩岸應該統一於“良制”之下,有人據此歸納成“一國良制說”。李登輝主政初期,台曾制訂《國家統一綱領》,主張“海峽兩岸應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前提下,經過適當時期的坦誠交流、合作、協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識,共同重建一個統一的中國。”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兩岸關係逐漸惡化,台逐漸背離“一個中國”的原則,也不再提和平統一的目標。陳水扁主政後,更露骨主張“台獨”、“去中國化”,反對統一。馬英九主政後,兩岸政策以“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為主軸,同時“在一中各表共識下推動兩岸交流”,⑨實即擱置統獨爭議,拖以待變。2011年元旦馬發表文告聲稱:“兩岸間不應該是政權之爭,不應該是統獨之爭,不應該是國際空間之爭,而應努力在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核心價值上,彼此激勵,相互提升。……這是我們珍視的核心價值,也是測量與拉近兩岸距離的重要指標。”⑩此說法實暗含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說”。現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拋出含混不清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主張,實則希望和平分裂、和平獨立。

  總之,無論泛藍還是泛綠,在拒絕“一國兩制”統一模式上大體口徑一致。所不同的是,藍綠在兩岸關係的法理淵源和未來走向的主張上存在差距。以國民黨為代表的泛藍仍堅持兩岸“憲法一中”和“九二共識”,並不完全排斥統一,只不過要求在“民主、自由、均富”的基礎上實現統一,統一的時機與方式“首應尊重台灣地區人民的權益並維護其安全與福祉,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原則下,分階段逐步達成”。⑪而以民進黨為代表的泛綠陣營則根本否認“兩岸一中”暨“九二共識”,認為“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只不過是現在已經“本土化、台灣化、民主化”了,是台灣現在的“國名”,改變“台灣主權獨立”的現狀“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