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的今天,仍有人在不斷地追問:“到底誰是‘冷戰’的勝者?”
2月1日出版的《共青團真理報》刊登了該報記者就此問題專訪德國學者亞歷山大.拉爾的文章。此文稱:“20年前,20世紀最複雜的對立關係正式結束——蘇美之爭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爭結束。但我們現在要問的是:這種對立關係真的結束了嗎?”
拉爾稱:“從本質上講,美蘇之爭是兩個核大國對世界領導權的爭奪。因此,我覺得1945年-1992年這段歷史更準確的叫法不是‘冷戰時代’而是‘共存時代’。兩大陣營、兩種意識形態、兩大經濟集團、兩個軍事集團在這個時期共同存在。當時,任何一點激烈的軍事衝突都會引起兩個陣營的潰敗,而非一個陣營的失敗。因此,那個時代,所有人都不敢首先引發熱戰,許多人連想都不敢想。”
拉爾認為,冷戰既沒有勝利者,也沒有失敗者。他說:“人們習慣地認為,蘇聯的解體標誌著蘇聯在‘冷戰’中徹底失敗了。其實,在蘇聯解體前,‘鐵幕’就已打開了,蘇聯人看到西方人如何生活。全球化的過程,需要各參與方按新規則遊戲,但蘇聯並沒有準備好這些。蘇聯領導人不能夠讓蘇聯人民在物質上過上西方那樣的生活。這是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他認為:“俄羅斯人不應該認為自己是‘冷戰’的失敗方,因為現在的俄羅斯人比蘇聯解體前過得更好。”
拉爾稱,“冷戰”對於俄美而言最大的教訓,就是不要再重返“冷戰”。因為,那時其中任何一方的魯莽都會讓世界毀滅。他認為,俄美如今超越了意識形態,開始在核裁軍問題上共同工作。
他說:“俄羅斯和西方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的政治體制是一樣。當然俄羅斯還未實現完全民主,但西方的民主也並非是最理想的狀態。”
在被問到美國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很可能是“新冷戰”的開始時,拉爾說:“當然對這種說法不能完全同意。俄美兩國許多軍方人士還生活在冷戰時代,兩方依然有著互不信任成分。這可以作為美國極力發展反導系統的解釋。”
他說:“當年蘇聯輸出革命,如今西方國家以同樣的方法輸出民主。不過,現在俄羅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亞洲的一部分,還是歐洲的一部分?如果認為自己是歐洲的一部分,那麼就要發揮歐洲國家的作用,但它又不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