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重返亞洲對兩岸關係的挑戰與對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27 00:11:13  


 
  (五)強化全球多邊合作實現戰略突圍

  要突破美國重返亞洲背景下兩岸問題“困境”,必須著眼於全球戰略格局。正如江澤民所言,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必須“在國際上營造有利的戰略態勢”,即“要著眼於世界戰略格局運籌大國關係”,“要著眼於地緣戰略態勢積極經略周邊”,“使解決台灣問題有一個良好的周邊戰略態勢”。美國重返亞洲“劍指中國”,從整體戰略而言,中國處於被動的戰略防禦態勢,但戰略防禦並不代表消極退卻,我們通過積極的多邊關係、多領域戰略運作,可以造成局部的優勢,為走出美國干預兩岸問題的戰略困境創造條件。

  當前,亞洲地區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新舊格局面臨重組,這導致了亞洲地緣政治的複雜性,使亞洲存在多種複雜的“三角關係”,如中美日、中美俄、中日韓、中美印、中印巴、中美東盟、中國大陸—美國—台灣等。任何一組三角關係都是既相互推動又相互制約的關係,這也造成亞洲格局的“多元平衡”,無法形成“冷戰”時期的“選邊站”格局。美國重返亞洲遏制中國,既利用了這種“三角關係”,但又受制於這種“三角關係”。雖然美國可以通過製造矛盾掣肘中國,但多種“三角平衡”的存在也使得美國無法形成圍堵中國的“統一戰線”,從而為中國實現戰略突圍創造了條件。在多邊關係存在的同時,還存在多領域的矛盾關係。比如,在同一組雙邊或多邊關係中,存在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或軍事利益相矛盾的現象,這可以造成雙邊或多邊關係內的利益妥協,從而保持這種關係的相對穩定性。

  當前,中國要突破美國的遏制,創造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首先,要重視多邊戰略關係的發展,通過多邊戰略平衡分解美國的戰略掣肘,比如通過發展中歐、中俄、中日關係來平衡中美關係;其次,要重視多邊關係中多領域的戰略合作,通過尋找共同的多領域利益交集,來分解某一領域的戰略分歧;第三,要重視“軟實力”建設,積極融入國際社會,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贏得國際社會對中國統一事業的支持。要特別重視針對周邊國家的“公共外交”,維護“睦鄰友好形象”,使美國重返亞洲遏制中國無外力可借。

  結論

  從當前亞太局勢上分析,美國重返亞洲的腳步正在加快,對中國的牽制力度正在加強。台灣問題是美國制衡中國的一張牌。從美國的主觀意圖上看,維持台海現狀,保持適度緊張,最有利於實現對中國的遏制。在美國重返亞洲背景下,兩岸關係將面臨新的挑戰。和平統一是兩岸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和平統一是一場“持久戰”,目前尚處於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和平統一的前提是重構兩岸人民深層的互信和共同的認同,這需要保持一個較為漫長的兩岸和平發展與交往過程。因此,當前兩岸的首要任務是為持續的和平發展創造一個有利的國際和國內環境。要打破美國重返亞洲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干擾,首先在於兩岸人民攜手促進和平發展的信心與決心,只要兩岸人民攜手“把自己的事件辦好”,美國這個外因發揮負面作用的餘地就會很小。要積極拓展中美兩國的戰略合作,通過尋找中美兩國共同的利益交集點制衡美國插手兩岸問題的企圖。要“有理、有利、有節”地處理美台軍售問題,現階段要通過在綜合實力上的“有所作為”消減美國軍售的負面影響。要防止“台獨”勢力對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誤判,在對“台獨”勢力保持“柔性威懾”基礎上,盡最大可能推動分裂勢力“戒獨”轉型。在目前中國戰略上處於防禦守勢的階段,要繼續推動世界的多極化發展,積極發展多邊合作關係,強化睦鄰友好關係,充分利用國際均勢與矛盾,打破對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圍堵與遏制,為兩岸實現最終的和平統一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注釋

  (注1)Richard J.Ellings and Robert M.Hathaway, eds., "Round table : Are We Adequately Trai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Asia Experts ?" Asia Policy, No.9, Janaury 2010, p.8, http://www.nbr.org/publications/asia_policy/Free/AP9_B_AsiaTrainRT.pdf 2010-08-21.轉引自王帆:《美國的東亞戰略與對華戰略》

  (注2)朱鋒:《奧巴馬政府對外戰略調整:評估與展望》,《和平與發展》,2010年1期,第3頁。

  (注3)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美國外交研究室:《美國對外戰略的調整及對我國的影響》,《和平與發展》,2010第5期,第14頁。

  (注4)袁征:《“重返亞洲”——奧巴馬政府東亞政策評析》,《當代世界》,2010第1期,第51頁。

  (注5)Suzanne Nossel, "Smart Power",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04,p.132.

  (注6)Joseph S.Nye, Jr., "Think Again: Soft Power",http://www.foreignpolicy.com/story/cms.php?story-id=3393~&~page=1,2009年8月10日。

  (注7)Clinton Says US Should Use "Smart Power" With Diplomacy, http://www.wwenglish.com/en/voa/stan/2009/01/2009011429667.htm. 2010年1月22日。

  (注8)王帆:《美國的東亞戰略與對華戰略》,《外交評論》,2010年第6期,第19—27頁。

  (注9)郭建平主編:《冷戰後美日歐盟與台灣關係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469頁。

  (注10)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2頁。

  (注11)孫岩:《台灣問題與中美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3頁。

  (注12)張仕榮:《21世紀初期中美日安全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48頁、第50頁。

  (注13)牛新春:《美國對台灣政策變化的動因及方向》,《現代國際關係》,2010年第1期,第14頁。

  (注14)林岡:《美國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政策取向》,《美國研究》,2008年第3期,第66頁。

  (注15)林岡:《奧巴馬政府的兩岸關係政策》,《理論參考》,2010年第4期,第61—62頁。

  (注16)《專家:蔡英文兩岸新論述是“和平台獨”》,中國台灣網,http://news.ifeng.com/taiwan/3/detail_2011_04/14/5737292_0.shtml,2011年4月14日。

  (注17)聯合報社論:《“台灣共識”又是一碟空心菜》,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1/09/taiwan110920n.shtml,2011年9月20日。

  (注18)《蔡英文日本演講否認“九二共識”鼓吹美日安保條約》,鳳凰網,http://news.ifeng.com/taiwan/special/caiyingwenfangri/content-4/detail_2011_10/04/9640433_0.shtml,2011年10月4日。

  (注19)《台灣簽FTA中共合理務實定調》,飛揚軍事網,http://www.fyjs.cn/viewarticle.php?id=261976,2010年6月30日。

  (注20)汪曙申:《解析奧巴馬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走向》,《統一論壇》,2009年第3期,第26頁。

  (注21)鄧允光:《分析稱美對台軍售體現當今國際社會叢林法則》,新浪網,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9-27/1438667349.html,2011年9月27日。

  (注22)修春萍:《奧巴馬中國行中的台灣問題》,《兩岸關係》,2009年第12期,第11頁。

  (注23)楊開煌:《理解習近平,分析國、民、共》,中國文化大學2012兩岸關係面臨的挑戰學術研討會論文資料,第2場第2篇,2011年5月21日。

  (注24)吳興唐:《中美關係風雲多變曲折前行》,《紅旗文稿》,2010年第20期,第35頁。

  (注25)張亞中:《爾憂選舉、我憂台灣:論2012選舉與兩岸關係》,中國文化大學2012兩岸關係面臨的挑戰學術研討會論文資料,第1場第1篇,2011年5月21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2月號,總第170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