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管理”尚未真正破冰
去年2月,北京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工商經濟、公益慈善、社會福利、社會服務4類社會組織試點向民政部門“直接登記”,從操作層面降低社會組織的登記門檻。
當時,有社會組織誤認為,今後申請登記不再需要業務主管部門審批。但北京市社團辦相關負責人此後多次表示,北京對於社會組織的“雙重管理”並未真正破冰,只是作出一些嘗試,提高社會組織登記的可能性和成功率。譬如民政部門可代為尋找、協調業務主管單位,或“一手托兩家”,既做業務主管單位,也做登記主管單位。
背景 廣東率先試水“直接登記”
很多社會組織因找不到業務主管部門,無法在民政部門獲得登記,只能在工商部門注册為企業,發展受到限制。還有不少社會組織無“合法身份”,資金募集難、無法申報政府購買服務項目。
去年11月,廣東省民政廳提出,從今年7月1日起,除特別規定、特殊領域外,將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改為業務指導單位,社會組織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這也是中國率先提出摒棄社會組織“雙頭管理”,實現直接登記的地方改革方案。
去年年底,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全國民政工作會議上表示,要推廣廣東經驗,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將社會組織業務主管單位改為業務指導單位。李立國表示,民政部將繼續協調、配合社會化組織三個行政法規的修訂工作,做好相關銜接配套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