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挑戰
石油進口來源過於集中
然而,隨著中國能源對外依賴程度不斷上升,源於能源的經濟風險也逐漸成為中國經濟安全的最大風險之一。
海關總署1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年我國進口原油2.39億噸,比上年增長17.5%。據國家能源局去年10月底預測的數字,去年全年原油產量突破2億噸,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逼近55%。而按照國際通行觀點,如果一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達到或超過50%,說明該國已進入了能源預警期。
另據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介紹,現階段國內原油的自給能力已經到了一個瓶頸階段,而原油進口量卻呈跳躍式發展。從2003年開始,年均以近3000萬噸的量增長。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說,中國石油需求增速未來若保持不變,石油進口依存度升至80%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此外,中國石油進口的一大特點是進口來源非常集中,主要來自中東和非洲。中東、非洲一旦發生戰亂,原油供應鏈中斷,無疑將給我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
應對措施
加大“海外找油”力度
那麼,中國該如何規避目前能源安全面臨的風險,如何加快戰略石油儲備建設的步伐?
業內專家強調,不論從國內市場還是從外部環境來看,加快推進我國石油儲備體系建設“刻不容緩”。
中國的石油儲備建設可參考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日本和美國的共同特點都有民營石油公司、民間組織參與,並占據著很大的份額。日本的政策較為靈活,其最初的石油儲備始於民間,國家提供財政支持由私營公司儲備經營,民企儲量占據國家總儲量將近一半。按照這些經驗,目前中國石油儲備體系設計為四級,分別為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地方政府石油儲備、國有石油公司商業儲備以及其他中小型公司石油儲備。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建議,保障國內能源供應還可以通過加大“海外找油”的力度。
林伯強稱,中俄達成的貸款換石油協議就是一招,中方向俄方提供250億美元貸款,換取俄方二十年總額達3億噸的原油供應,林伯強將其形象地稱為 “合同儲備”。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表示,採取貿易形式的合同一旦合作生變可以成為打官司的依據。這無疑比份額油來得靠譜。
他山之石
美國靠天然“儲油罐” 法國存往海外
各國儲備石油的方式五花八門、各出奇招,有很多好的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美國能源部在靠近石油產地,得克薩斯和路易斯安那兩州的墨西哥灣沿海尋找到4個得天獨厚的儲備點,將當地數以百計的巨大鹽洞改造成戰略油庫,先向洞中灌入淡水溶解鹽層,隨後注入大量原油。這些天然“儲油罐”每個直徑數百米,最深可達3000米以上,不但能夠有效防範軍事打擊,而且洞中巨大落差形成的溫差能促使原油在洞內不停流動,從而不會沉澱變質。
日本的儲備方式相對多樣,不但建有地下岩洞油庫,還有埋設在半地下的儲油罐,甚至在西南海島附近還有兩處海上儲油基地,由多艘巨大的儲油輪排列而成。法國甚至把石油儲備到了國外。韓國則把一部分石油儲備在了海底洞穴。
相比之下,我國目前在建的石油儲備基地則大多以儲油罐的形式儲備原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