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選舉觀察:“宋楚瑜現象”背後的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01 00:16:02  


 
  從政治人物的角度觀察,“國家認同”的模糊使得政治人物更加看重個人利益,將個人利益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先秦左丘明在《左傳》中提到“相忍為國”,意思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做出讓步。但是,在“國家認同”出現混亂,對國家利益的認知出現分歧時,個人利益就成為第一選擇。

  在宋楚瑜決定參選後,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明確指出,“這次大選只有馬英九當選或蔡英文當選兩種可能,不會有第三種結果”。包括支持宋楚瑜在內的多數民眾都很清楚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宋楚瑜當選的機會微乎其微。因此,有分析認為,宋楚瑜參選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贏得“大選”,而是通過拉下馬英九,讓蔡英文當選後形成新的政治局面,為宋楚瑜及親民黨爭取發揮關鍵少數力量的空間,是完全為了個人的利益。

  從基層民眾的角度觀察,在“國家認同”出現分歧與混亂後,台灣民眾特別是藍營民眾在投票時常常看重參選人的個人魅力,表現出“選人不選黨”的特點。回顧台灣的選舉歷史可以看到,泛藍陣營的候選人如果脫黨參選,往往能夠帶走一大批選票,導致泛藍陣營的分裂。

  在此次的選舉中,儘管人們都認識到宋楚瑜當選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在各項民調顯示,宋楚瑜的支持率始終維持在10%,在最後投票時,宋楚瑜仍然有可能拿下3-4%的選票。與藍營群眾相反,綠營政治人物一旦脫離民進黨,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加選舉,很少能夠瓜分綠營群眾的選票,即使像許信良、施明德這樣曾經擔任過民進黨主席,對民進黨的成長做出重大貢獻的政治人物,在離開民進黨後也很難得到綠營群眾的支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綠營群眾的“國家認同”遠比藍營群眾來的清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2012選舉觀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