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日電/據英國《華聞周刊》報道,約200萬英國公共部門員工11月30日舉行“世紀大罷工”,抗議政府的養老金改革計劃。在與政府談判和發起全國大罷工的過程中,工會在英國各機構和社會結構中的影響力進一步顯露出來。而華人對工會制度是否了解?又能否充分分享其行動成果呢?記者進行採訪調查。
大罷工顯露工會力量
據記者了解,英國工會聯盟是全英58個工會組織的聯盟,代表620萬工人。該聯盟每年9月舉行一次大會,各成員工會派代表參加,並商定統一的行動計劃和政策。
作為東薩塞克斯郡的華人郡議員,成世雄向記者表示,他所在的地方機構中,雇員大約有15000名,其中絕大部分都已加入工會,工會組織在英國公共部門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11月30日的大罷工,能在全英範圍的各地方政府、學校、警局等公共部門中形成浩大聲勢,也是其影響力的一個體現。
英國華人工黨主席梁辛尼向記者介紹說:“在英國,每一個工人都有權利參加工會,其工作不會因為加入工會受到影響。工會讓工人們聯合起來,與雇主就提高薪酬、改善工作環境以及保證平等待遇等方面進行集體談判。”
據了解,工會組織發源於18世紀歐洲。在過去300年中,工會組織根據不同的政治目標,發展出多種形式。各個工會的行動內容也不同,但主要的功能包括:對會員提供專業培訓、法律建議和為其成員說話;代表工會成員,與雇主就工資和工作環境等進行集體談判;為實現特定的目標可以發起罷工等行業行動;作為一個整體,工會還可以推動有利於其成員和工人的立法,要實現這個目標,他們需要發起運動、進行游說或在財政上支持具體的參政候選人和黨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