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就學與就業 首投族的集體焦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27 09:42:50  


想要打動年輕人,拿出有效的政策,才是硬道理。
  中評社台北11月27日電/二○一二“總統”大選已有三組候選人完成登記,在三方捉對廝殺下,第一次擁有“總統”直選投票權的“首投族”選票動向,愈發動見觀瞻。事實上,在台灣政黨版圖緩慢變遷的過程中,這群年輕世代已歷經兩次的政黨輪替,也沒有太多藍綠對陣的集體回憶,故而其投票傾向的色彩不定而難以捉摸;正因如此,爭取“首投族”的認同無疑將成為各組候選人贏得選舉的關鍵戰略。那麼,“首投族”最關心的事為何?

  聯合報社論說,由全台廿多所大專院校逾千位學生代表組成的“首投族國政觀察團”,已提出七大青年政策,分別是“救”學貸款、調整學費、提升“校”能、產學合作、我要工作、安心成家及環境永續,並以每月一問的方式,呼籲“總統”參選人具體回應。這七大政策,大致集中於就學與就業兩大課題,反映了目前青年族群的集體焦慮,而這樣的焦慮其來有自。

  先來簡單定義一下“首投族”。依據法律,一般是指剛剛年滿廿歲的台灣居民;但如果是指首次擁有“總統”選舉權的選民,則因“總統”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因而在明年一月十四日前年滿廿歲至廿四歲者均屬“首投族”一員。依據“內政部”至今年十月底的統計,在此年齡群的人口約有一百六十萬人,占一千八百萬總投票人數的百分之八點八;如依七成五投票率估計,“首投族”代表的票數是一百廿萬票;再依此次有三組候選人爭搶選票的競爭態勢,“首投族”的動向確有左右選舉結果的影響力。

  從“首投族”的屬性分析則可發現,扣除服兵役等軍警職務,大約有半數在就學,另有半數已投身職場,這與一九九六年首次民選“總統”時的三七之比不同,代表就學、就業兩大課題的重要性已是等量齊觀。再看就學結構,十六年前“首投族”中的大專、研究所等在學學生比重不到六成,現在已逾九成,不只反映近年專技學院升格及高等教育擴張的趨勢,也讓高等教育的品質、學費等問題比以往更受關注。

  至於就業,更是“首投族”的切膚之痛。依據“主計處”最新的統計,今年前十月台灣地區總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四,但“首投族”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二點八,代表每八個出來找工作的“首投族”就有一個失業,是各個年齡族群中最高者;從而,找不到工作的嚴重挫折感正侵噬著“首投族”對台灣經濟的信心。另一個必須注意的現象是,在政府大力推動各項促進就業措施之際,今年以來整體失業人數比去年大減一成五,但“首投族”僅微減百分之五,除了政府施政重心的問題,是否也代表“首投族”的求職能力存有結構性障礙,恐怕是更需要重視的課題。

  “首投族”在就學、就業問題上的集體焦慮,乍看起來舉世皆然,但其實有著深層的意涵。對政府而言,發展教育、促進就業都是“國家”的重要基本政策,教育是長期國力的累積,就業是經濟成長、社會安定之本,自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可是,政策“重視”不是政策“正確”的保證,台灣高等教育質不如量的現象早受批評,卻始終未見政府正視;促進就業政策,亦多流於“救失業率更甚於救失業”的表面功夫,結構性失業仍如影隨形。“首投族”的集體焦慮,證實了長期以來的政策偏差,亦在喚醒“自我感覺良好”的政府正視問題的嚴重性。

  再者,就學、就業原是相互關聯的課題,求職者的能力難以符合就業市場的需求,反映的是學校教育的供給與現實經濟發展的需求出現極大的落差,雖然主因是供給一方的調整太慢或方向偏差,但需求一方的主動回饋與積極協助也很重要,政府如何在此扮演促進及連接的角色,遠比片面、零散地解決個別問題更能發揮政策效益。

  百萬“首投族”的選票正等著三位“總統”候選人的青年政策,想要打動這群在世代轉型過程中承先啟後的年輕人,不是靠伶俐的發言人、花俏的口號及言不及義的座談所能奏功,拿出有效的政策,才是硬道理。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