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周功鑫:台北故宮絕不能只是給少數人特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10 16:47:29  


 
  13427箱故宮文物,從北平到南京,由南京“分流”到貴州、四川,抗戰勝利後在重慶聚首,又重返南京,竟然一箱不差。那志良保存了這一時期大量的公函、字條、借據和運輸賬册,成為後人了解故宮文物南遷歷史的重要史料。

  1948年年底,國民政府決定將戰火中保存下來的部分故宮文物運往台灣。此時,那志良已在戰火中隨文物“遷徙”了十五年,並成為最頂級的玉器專家,被稱作“故宮四大金剛”之一。他和另三位“金剛”——書法專家莊嚴、瓷器專家吳玉璋、圖書專家梁廷偉一起,從堆積如山的文物箱中精選出自己眼中的珍品。他們從南運文物中挑選出2972箱,並於1948年底至1949年初將這些文物運至台灣。運台文物數量上只占南遷文物的四分之一,但大多為精品,成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的主體。資料顯示,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著65萬件文物,其中器物、書畫5萬餘件,善本書籍近16萬册,清宮檔案文獻38萬册。尤其以宋元書畫、宋代五大名窑、清代珐琅彩瓷等藏品著稱。

  運抵台灣的文物開始並沒有合適的展出場地,只是保存在台中縣北溝山麓。從1951年到1954年,管理部門曾先後四次抽查文物,那志良驕傲地回憶:“檢查的結果,非常之好,每年的點查報告中,都是對保管人員加以表揚。”1951年度抽查委員會召集人羅家倫在報告中說:“抽查結果,知保管情形良好,保管人員能以古物為生命之一部分。”這次清點編制了一套《點查清册》,成為抵台文物的原始記錄。

  各界久聞故宮文物的盛名,如北宋汝窑瓷器傳世極少,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而運抵台北的就有21件,堪稱世界之最,遠道而來的外國人經常要求前來參觀。“每逢有人參觀,我們就在庫房裡面兩列箱子的夾縫中,支起木板,要從堆得七層高的箱件中,把所要的箱子抽出來,開箱提出(文物)放在木板上給人家看,看完之後,還要裝回原箱堆起來,是不勝其煩的。”那志良說。

  直到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宮新館成立後,文物展示困難的狀況才得到改善。從台北市中心出發,只需半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就能來到士林“外雙溪”風景區,一片中國傳統古典建築群便是台北故宮新館之所在。新館背倚群山,鑿山成洞,作為文物的庫房。

  那志良親歷了故宮博物院成立、文物南遷、文物精品運台和成立台北故宮等各個時期。1998年,那志良在台灣以90歲高齡去世,去世前剛剛寫完回憶錄《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實際上,他離開故宮是在1994年,他對家人說:“70年是個整數,我就揩油一年吧。”

  身為玉器專家的那志良,家中沒有任何文物藏品,在他看來,“人在故宮,一定要避嫌”,這是文物守護者的基本職業素養,他招收弟子的前提也是不購買古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