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1月3日電/中國時報今天刊登該報前社長王健壯的文章指出,故事行銷也許不是打贏選戰的保證,但馬蔡兩個候選人旗鼓相當,一個有故事,一個卻沒有,輸贏其實已略見端倪。
文章說,蔡英文的選情漸入佳境,各地場子也都炒得火熱,更重要的是,選戰打到現在,她終於有了一個屬於她的選舉故事:三隻小豬的故事。
三隻小豬本來是個選舉意外:十月初,台南三胞胎小朋友捐出他們的小豬撲滿給蔡英文,但閒著沒事幹的“監察院”卻揚言調查,民進黨雖然決定退還撲滿,但卻借力使力發起小豬撲滿運動,這項臨時起意的運動在短短數日內席捲全台,蔡英文不但收到了多得難以想像的小額捐款,三隻小豬也成了她這次選舉的專屬故事。
選舉不但是政治動員,也是政治行銷,行銷的方式雖然有很多種,但“故事行銷”卻是其中最能打動人心的一種;哪個候選人如果是個說故事的高手,能把政見融入故事之中,或者哪個候選人的競選有個故事作為選舉主軸,用故事來行銷他們的選舉,這種方式的競選通常很容易引起選民共鳴。
文章說,奧巴馬就是故事行銷的一個典範。他不但在競選期間說故事,當“總統”後到各地推銷他的政策時說故事,甚至在他發表國情咨文時也是故事不離口。他說的那些故事,包括他自己的故事,也包括他在各州各郡接觸的升斗小民的真實故事,這些故事讓他拉近了與民眾的距離,也讓民眾因為變成他敘述故事的一部分,而更能感同身受他的處境以及他的訴求。
雖然故事並不等於政策,民眾期待的也是好的政策並非好聽的故事,而且,一個會說故事的政治人物,也不代表他會是一個好的政治領導人;但說故事是一門政治技藝,故事行銷也是政治說服的一種有效策略卻殆無疑問;奧巴馬能在從政資歷並不久的條件下入主白宮,跟他擅長故事行銷絕對有關,也難怪有人封他為“美國首席說故事的人”。
但蔡英文其實跟馬英九一樣,都不擅長說故事,他們平常就是一個沒有故事的人,競選時也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候選人,即使面對成千上萬群眾發表政見時,某個鄉鎮孤苦無依的老阿嬤,某間工廠入不敷出的黑手,某個學校打包營養午餐的小學生,通常都不會出現在他們的敘述內容中,即使出現,也是個沒名沒姓沒面孔沒血肉的例子,而不是一個動人的故事。
比方說,馬英九雖然一再宣揚他的ECFA政績,但他到現在卻沒講出一個令人動容的石斑魚養殖戶的故事,民眾聽到的祇是一大堆冷冰冰的數字;當他決定調漲老農津貼時,也沒人聽他講過任何一個他跟哪位農民真情對話的故事,農民聽到的祇是“建立與消費者物價指數連動機制”這類既枯燥又不帶感情的說詞;什麼叫沒有故事的政策?什麼叫對的政策卻變成錯的?老農津貼就是最佳範例。
在三隻小豬意外出現之前,蔡英文打的其實也是一場沒有故事的選戰。她談主權,雲裡來霧裡去;談失業,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談環保,好像照念教科書,都是抽象的概念,漂亮的修辭,也都是不具體的泛稱,別人調侃她是空心菜,確實有所憑據。
文章認為,三隻小豬卻是個具有多元象徵與多元功能的故事,它符合了故事行銷的許多條件:其一,那些買小豬撲滿的選民都有參與感,因為他們自己是這個故事的一部分;其二,這個故事讓蔡英文的競選,從單向競選變成雙向甚至多向的參與式競選;其三,三隻小豬對抗大野狼的故事,類似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也符合蔡英文挑戰現任“總統”的角色與處境,有助於選民對她的認同。
當然,三隻小豬也有替蔡英文選舉文宣定調的功能。在小豬撲滿運動的訴求下,類似“豬豬相連到天邊,撲滿小英‘總統’路”、“三隻小豬救台灣”、“手拿撲滿,表達不滿”等口號,最近在蔡英文競選場子中就隨處可見,好像三隻小豬才是選戰主角。
“故事為王”,故事行銷也許不是打贏選戰的保證,但兩個候選人旗鼓相當,一個有故事,一個卻沒有,輸贏其實已略見端倪,更何況,這次大選還有一個特別愛談當年勇故事的第三位候選人;但馬英九的故事在哪裡?他的幕僚如果不趕緊惡補故事選舉學,三隻小豬遲早會占領凱達格蘭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