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在中國西沙群島清澈的海水下,散落著大量古代沉船和文物寶藏,引起了盜採者的覬覦。近年來,中國正在採取多種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以遏制、打擊對西沙水下文物的盜採。
新華社報道,西沙群島有“南海明珠”之稱,在這些島礁的水下,還有另一種珍貴的存在——大量古代沉船和文物寶藏。這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由於珊瑚礁盤密集,暗礁錯綜複雜,許多往返船隻葬身海底。
經過漫長的歲月,古代海上商船所載的許多貨物都被不同程度地腐蝕,今天能見到最多的水下文物是陶瓷器,外銷瓷器最多,還有數量不少的金銀器、銅器、石雕和少數漆器。這些文物不僅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價值,更是中華民族世代在南海活動的重要見證。
黎吉龍是海南省首批水下文物考古者,對西沙水下考古知之甚多。他介紹說,西沙海水清澈,在許多島礁周圍,站在船上就可以看到海中散落的文物,有的遺址距離海面只有幾十厘米。“一眼可見”的寶物也吸引著盜撈者,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使下,不法分子或雇傭船員,或親自下海,以水下爆破、手工挖掘、潛水探摸等手段,非法開採西沙水下文物。
“每次下水都會發現新的文物點,但也有傷痕纍纍的盜坑。”黎吉龍說,去年和今年,考古隊員在西沙發現許多明顯帶有人工痕跡的深坑,是不法分子利用小艇的螺旋槳找尋瓷片留下的,這種方式對水下遺珍造成了致命性的破壞。
今年4月,文物執法人員在海上巡查時,現場抓獲6艘正在盜撈水下文物的小艇,沒收9袋共1400多件“海撈瓷”,不遠處的3艘大船見到執法人員立即作鳥獸散。
執法人員拍攝的視頻顯示,漁民實施盜撈的小艇上擺著紅色的蛇皮袋,打開袋口,裡面堆滿了破碎的古代瓷器,甲板上也散落著碎片。執法人員潛入水底拍攝的畫面顯示,礁盤上已被盜撈得空蕩蕩的,很難看到瓷片的蹤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