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印演度練邊境閃電戰 未通知北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22 10:12:12  


 
  邊界談判陷入困境中印和平更為珍重 

  最近幾年,印度一直以中國加強在西藏的兵力部署為借口,不斷擴充中印邊界地區兵力,同時部署蘇-30MKI戰機、T-72主戰坦克等先進裝備,其邊界地區駐軍的整體作戰實力實際上已經超出中方。

  2003年,中印兩國同意設立特別代表會晤機制,確立解決邊界問題的三步走戰略,即先確立解決邊界問題的指導原則,然後確立落實指導原則的框架協定,最後在地面上劃界立樁。雙方經過5輪艱難會談,於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印期間,達成了《解決邊界問題的政治指導原則》。但中印雙方在一些大的指導原則的具體內涵上分歧仍然嚴重。由於印度固執於“承認現狀”,雙方此後的幾輪談判不但未能縮小分歧,反而陷入了越談越僵的困境。

  和幾十年前相比,今天中印邊界問題更加複雜、更加重要。正因印度對中國的重要性,包括美俄日在內的世界主要大國紛紛向印度示好,以期對中國形成戰略牽制。雖然印度並不甘心成為任人擺佈的棋子,具有自己的“帝國野心”,但從實際政治層面看,避免印度走向敵對、爭取印度的合作至關重要。

  同時,中印邊界地區緊鄰中國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民族、宗教關係複雜,恐怖主義猖獗,本來就不甚穩定;加之藏獨、疆獨紛紛在印度尋找庇護,對中國構成嚴重威脅。中印邊境地區作為中國的戰略依靠,保持這個地區的和平和穩定,在中國東部和南部邊境時刻存在衝突威脅的情況下,具有重要意義。

  1913年10月,在英國策劃下,於印度北部的西姆拉召開了一次所謂“中英藏”會議(即西姆拉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英國政府代表麥克馬洪,同西藏地方當局的代表夏扎“司倫”,背著中國中央政府的代表陳貽範,於1914年3月24日用秘密換文的方式製造了一條“印藏邊界線”。這就是西起不丹邊境5320高地,向東延伸至底富山口的所謂“麥克馬洪線”。

  該線把歷來屬於中國的門偶、洛渝和下察隅面積約為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5萬的廣大領土劃入印度版圖。此後的一個長時期內,英印既不敢正式公佈有關文件,也不敢改變地圖上歷來的畫法。由於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西藏地方當局根本沒有權力單獨同外國簽訂任何界約。因此,歷屆中國中央政府從未批准或承認該線,並曾多次向英國及以後的印度政府提出抗議。

  1947年8月印度獨立後,逐步控制了整個“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並將該地劃為印度中央直轄區,稱“東北邊境特區”。1971年底又改稱“阿魯納恰爾區”,並劃分為5個縣,即卡門縣、蘇班西里縣、西安縣、魯希特縣、蒂拉普縣。其中卡門縣、蘇班西里縣、西安縣的全部和魯希特縣的大部均屬中國領土。1986年12月9日,印度政府通過國會立法,正式將“阿魯納恰爾區”升格為“阿魯納恰爾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