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援智”帶扶貧
“不要等彝區亂了再重視”,這是記者採訪時反覆聽到的雷波縣鄉幹部和群眾的呼聲。
受訪的多位雷波縣退休幹部、黨校老師和彝學專家表示,長期以來彝族地區的教育出了問題。別看教育部門上報的入學率都很高,但一些彝族山村的實際文盲率甚至高達80%。30歲以上的彝族群眾基本沒讀過書,20歲的年輕人一般最多讀過小學就輟學了,不認識漢字的女孩子比比皆是。
受訪人士建議,改變彝區落後狀況,應在鞏固基層政權的基礎上,加大對彝區的“援智”工作,將有限資金節省下來扎扎實實地投到教育中,從根本上鏟除產生貧困愚昧的土壤。
首先,實行分散化教育和“三包”教育,最大限度減少彝區孩子上學的成本。雷波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吳順賢說,在山高路遠的彝區辦學不能像平原地區那樣實行規模辦學,而應該根據彝區特殊地理環境分散辦學,避免孩子為上學讀書還要早晚步行數小時山路,小學三年級以前的教育應該覆蓋到村。
雷波縣彝學會名譽會長商爾天認為,多扶教、少扶財,可以把更多的錢通過“包吃、包住、包學費”的三包教育,把錢直接扶持到每一個彝區孩子身上,吸引他們來上學、來讀書。
其次,重視實用化、生活化和法制化教育,吸引彝族家庭將孩子送到學校。彝族退休幹部、雷波縣財政局原副局長商拉傑說,由於習俗差異,彝族家庭本來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就不夠,“讀書無用論”當前在彝區比較流行,一些彝族群眾流傳著“多讀幾年書,不如早日去放豬”的說法。
因此,在彝區的教育不能機械地按照全國統一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安排,應該強化政治、漢語、生活知識、法律常識和勞動技能的教學。以改變落後的生活習慣、提高村民生活技能為出發點,在偏遠彝區形成講文明、重教育、懂法律的氛圍。
再次,加強職業教育,重視技能培養。雷波中學校長徐華介紹,每年初中畢業學生有2700多人,而能夠進入高中的僅有800人左右,縣內又沒有職業高中或中專技校,因此大部分學生初中之後就輟學了。徐華說,雷波縣迫切需要建立職業中學,應借鑒藏區的“9+3”政策,在九年義務教育之後,再進行三年免費職業技能教育,從而提高彝族青少年的綜合素質。
還有,借鑒對口支援機制,實行漢區對彝區的對口援教機制。李光富建議,由於彝區條件較為艱苦,經濟基礎也較為薄弱,沒有條件吸引人才,可以借鑒對口支援機制,實行一個地區對一個地區、一個學校對一個學校的漢區對彝區的對口援教機制,提升彝區的教育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