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繞開監管放貸賺取息差 銀行理財變相吸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6 10:29:44  


  中評社香港9月26日電/國慶節即將到來,又恰逢月末、季末的存貸比考核時點,銀行理財產品在市場上又現活躍姿態,投資標的紛繁複雜。記者調查發現,不少銀行理財為虛,攬儲為實,投資者要認清風險,謹慎投資。

  季末銀行“吸金”有術

  據《人民日報》報道,銀行業內人士透露,銀行理財產品資金到期會自動轉為存款。因此,出於存貸比的考核需要,不少銀行都打“時間差”,計算考核日期發行理財產品,“吸金”招數花樣多。

  招數一:一周理財產品。“7天理財產品,收益高達5.4%,欲購從速。”記者接到來自某國有銀行的一條假日理財短信之後,就趕去附近的網店詢問。意想不到的是,這款總額度為20億元的理財產品已在一天之內售完。

  招數二:一月理財產品。這是目前理財市場的主力軍。建行推出“利得盈”系列人民幣理財產品,主要投向債券以及貨幣市場,預期年化收益率在4.8%—5.2%之間。投資期限為15天—29天不等。

  招數三:發放短融信托類產品。招行針對高淨值客戶推出了票據、短融類理財產品,起點一般在100萬元以上,年化收益率至少可達6%。“短期融資信托類理財產品一般會選擇資質較好的企業比如電力、煤礦等財力雄厚的企業。”招行一位客戶經理說。

  中德證券銀行業分析師佘閔華表示,近期恰逢月末、季末銀行考核時點,同時企業需要用大額資金的機會也比較多,存款可能一下子被搬移,所以銀行只能發行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留住存款,或者吸引百姓手中的閑錢來達到月末、季末的監管要求。

  “理財熱”背後是繞開監管放貸賺取息差

  雖然銀行在季度末總能卡住監管紅線,而且今年存款準備金率已創新高,但銀行缺錢的現象一直沒變。對於主要靠“吃利差”賺錢的銀行來說,發放理財產品,理財是虛,吸儲後繞開監管放貸獲利才是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