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日本人怎樣看“7.23”動車追尾事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8 10:10:26  


 
  《讀賣新聞》24日報道也值得參考。文中引述的一個“JR(日本鐵路公司)人士”,“中國高鐵也以速度為賣點,不過列車提速簡單,而保障其不出事故地安定運行卻很難”。另一位是技術評論家櫻井淳,他指出“中國接受包括日本在內各國提供技術,急著趕著推進鐵路的高速化,卻又不具備在本國長年積累起來的技術。車輛和線路管理能否跟上令人擔心。世界目前是以驚異和擔心的目光注視著中國在各個領域內所急速推進的技術革新”。

  日本專業人士和媒體似普遍不接受中國鐵道部發言人的“打雷故障”說,除了具體技術環節上的關注外,還把審視的目光放在了更大的範圍,如動車和高鐵上馬過快,4年修建近萬公里,各項準備不足的問題;劉志軍等人落馬帶出的貪污受賄和工程質量問題;為某種需要強趕工期的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在日本專家看來還是可資運作“高鐵系統”的人員培訓跟不上的問題。而《人民日報》2008年關於高鐵駕駛員培訓的一則報道,在日本媒體看來是與這起事故相關的一個典型例子。那個駕駛員自豪地說,德國教員要求他們必須學習三個月,而他們只用10天就學會。

  文章稱,也許一個接受“朝日報道站”採訪的鐵路專家可以代表日本輿論對這次事故的普遍看法,那就是中國在法德日以及加拿大的高鐵系統中“博采眾長”,挑選最好的技術來購買,然後再拿出自己的一套系統來整合和運營,這想法是不錯的,但各國技術之長,都是在那個國家的高鐵系統中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中國沒有這種積累恐怕是整合和運營的最大障礙,事故的原因就包含在這裡。

  毫無疑問,這些都是投射在日本的“事故鏡像”而非本體,看了不一定叫人舒服,但也不失為一種參考,或許有助於查明原因,糾正問題。自6月下旬到現在,隨著京滬高鐵的開通,可以說日本媒體對高鐵的報道一直就沒斷過,其中就高鐵知識產權中日還發生過口舌之爭。竊以為孰優孰劣並非口舌能定,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去遛遛”,只有拿出安全運營的實際成績來才可服人。由此也想到了魯迅先生75年前曾經說過的話:“變革,掙扎,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今年是他誕辰100周年,而真做到了這一點才不失為最好的紀念。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