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弱勢者的肯定 更能彰顯台灣價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17 16:52:30  


  中評社台北7月17日電/最近以來,從許多外國的觀點與評論,台灣開始發現之前不知道自己擁有、或一直習以為常的優點。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這當然是一種肯定,但我們也不能一味沈浸在自我感覺良好裡。台灣要進步,除了繼續發揮自己的長處外,還必須能夠詳實客觀地認識自己,並進一步反省檢討及自我砥礪。 

  最近媒體及網路經常披露外國人眼中的台灣,除了美食美景外,台灣人的溫暖、友善、有禮與文化底蘊,更受到稱道。多位歐洲駐台代表決定卸任後繼續留在台灣,新加坡學者返國後在報章撰文,以台灣親切的公車司機反批新加坡的服務品質。許多來過台灣的大陸人,則在部落格及口耳相傳間,流傳著台灣人友愛親切、有秩序、禮貌又有文化底蘊,不只讓座成風,上下公車還會向司機道謝。 

  其實,早些年,台灣上下公車也是擠成一團,但隨著時間與教育,禮貌與禮讓的觀念開始耳濡目染,擴散成愈來愈多人的生活習慣,累積成了集體文明進步。加上台灣人有種開朗熱情的集體性格,友善親切而不拘小節,願意主動幫助別人,像火熱太陽,很容易讓外國人感受到熱力。 

  社論說,長期以來台灣陷於國際孤立與“主權”屈辱地位,因此而產生了自卑感,對於我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國家”,大家的認識也相當模糊。當這些外來的讚美出現時,一方面像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不同角度的自己,對自己許多美好的價值有了更多了解與珍惜;二方面也像啦啦隊,提供我們心情與尊嚴上的鼓舞,而這對向來自我懷疑的台灣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一直渴求國際社會的肯定與接納。就像少棒與王建民一樣,台灣民眾很需要台灣之光。 

  社論認為,國際人士對台灣的讚美,當然很有打氣之效,但我們應該把這些視為要求自己更加進步的鼓勵,而不是只愛聽報喜不報憂的悅耳之言。台灣到底是不是那麼友愛溫暖,應該傾聽更多的聲音。來自瑞典或日本的朋友誇台灣,我們很高興,但我們是不是也能夠確定,來自東南亞的外勞、外傭,或者大陸配偶,以及許多新移民之子,他們在台灣的處境與日常所受到的待遇與感受,是不是也同樣可以讓台灣民眾感到驕傲? 

  一個社會的文明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可以用弱勢者的待遇來檢驗。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遊客在街頭得到的協助,是不是和推著老人的菲傭遇到困難時得到的協助一樣?多金觀光客說台灣好,很讓人高興;但在我們之間生活的弱勢者也說台灣好,可能更有意義。 

  可惜在這方面,仍然陸續傳出過一些讓台灣人感到丟臉的事,例如雇主強迫信回教的印勞吃豬肉、甚至予以虐待性侵,或者對外來新娘及第二代排斥歧視。其實,不要說外來移民,長期以來,原住民、殘障等弱勢族群,在就業與社會資源方面就一直處於劣勢。台灣固然是個有情社會,但往往缺乏體制性的落實。 

  倒不是說台灣人勢利眼,而是有些長久存在的差別觀念或歧視習性,還沒有得到我們深刻的反省與糾正。對偶遇的外人友善比較容易,但對在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比我們弱勢、甚至要依靠我們過活的人,能夠給予體諒、照顧及尊重,可就是很不容易了。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有很多指標,如何對待弱勢者,就是其中之一。其實近年來我們在這方面一直有在努力,從成立原住民委員會、外配生活輔導、到設立外勞保護專線等等,但如果由外勞外配來談台灣印象,也許會呈現的會是另一個不同的台灣。 

  台灣值得給自己肯定,但也需要完整深刻地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受到稱道的優點需要繼續堅持,不足之處也應該虛心檢討並努力改進。與其自我耽溺於讚美聲中,不如更切實反省自己尚有不足的地方,並且力圖讓台灣成為一個更溫暖美好的地方。來自弱勢者的肯定,將更能彰顯台灣的價值。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