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7月3日電/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今天在聯合報撰文分析指出,陸客自由行把兩岸交流帶到一個新境界。但整體兩岸關係的新階段,應該還是從半年後的“總統”大選開始。
文章說,過去廿幾年,兩岸關係經歷了四個明顯不同的階段,而每次的轉折點都是“總統”大選。我們可以把兩岸關係分成軍事、外交、政治、經濟、與文化等五個面向來分析。其中軍事及外交是硬的,經濟與文化是軟的,而政治則可軟可硬。
第一階段,自經國先生晚年至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這階段兩岸的各面向一反過去幾十年的僵持對立,全部變軟。經濟文化交流開放不說,兩岸在最難的“一個中國”政治議題也達成初步共識,從而開啟包括辜汪會談在內的多次談判。外交上,“中華民國”“邦交國”從最低潮的廿一國增加到卅一國,又以“中華台北”名義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年度高峰會。李登輝更以彈性名稱(“人家叫我T. H.也好,叫我‘登’也好,叫我‘輝’也好,都是同一個人”)出訪七個無邦交國(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泰國、阿聯、約旦及美國)。軍事上,台灣獲得幾十年來最大的軍購。中共在對岸也未部署針對性的中短程飛彈。這是兩岸關係也是台灣歷來最好的黃金時期。
第二階段,即李的最後四年,五個面向突然全面轉硬。文化交流減緩;經濟上出現戒急用忍;政治上,海基會與海協會商談次數銳減;外交上,“邦交國”由卅一國降成廿八國;軍事上,中共開始以每年五十枚的速度對台部署飛彈。兩國論後,中共戰機更頻頻出海,打破台灣獨占海峽五十年的慣例,幾度甚至越過台海中線。
第三階段,也就是陳水扁執政的八年,出現前所未見的現象。那就是:硬的面向更硬,軟的面向更軟。兩岸兩會談判中斷八年;“邦交國”數字跌到廿三;包括美國在內的無邦交國關係甚至惡化到陳的“空軍一號”“迷航”的程度。軍事上,中共飛彈以每年一百枚的速度增加;整體對台戰力強化到連美國都忌憚幾分。同時,雙向貿易增加三倍,人員往來增加兩倍。這個官硬民軟、官冷民熱的兩極現象,造成藍綠的嚴重分裂。
文章指出,馬英九執政為第四階段,五個面向全部回軟,但程度不一。經文交流繼續加熱;政治上建立初步互信,但未觸及政治議題;外交軍事亦有軟化,但程度較有限,譬如,在“外交休兵”的默契下,台方仍在日本札幌增設辦事處,並自一百餘國獲得免簽。連前“副總統”代表馬英九出席亞太經合會年會;“衛生署長”首度以官銜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年會。唯一不如第一階段的是,兩岸軍經力量對比懸殊,以致無邦交國“不便”接納馬英九的出訪。軍事上,馬政府結束長達十六年的空白,爭取到兩次重大軍購,而中共飛彈雖然持續增長,但速度明顯放緩。
半年後的“總統”大選,不管誰當選,極可能標誌另一階段的起點。由於民主政治的本質就是全民“自作自受”,所以我們在此時必須思考:
—下一階段兩岸關係的面貌最好是全軟、全硬、“軟更軟,硬更硬”,還是其他?
—有意執政的兩大政黨是否都應建立“黨內共識”,才能有效回應民眾需求?
—在各自黨內共識的基礎上,藍綠分裂已十年的台灣是否可以開始共同營造“台灣共識”,面對來自對岸及國際的挑戰?
—如有台灣共識,是否需要進一步在政治、國際空間或軍事議題上尋求某種程度的“兩岸共識”,以維持兩岸關係的長期穩定?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未來四年的兩岸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