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為何沒有意願?
第三個假設,“馬英九自己沒有意願”。一般認為,如果能夠簽署和平協定將可以留下歷史定位,甚而得到諾貝爾和平獎,馬英九應該不會放棄這個歷史機會。唯一的一個理由,北京的“九二共識”是以“一個中國”為前提,如果要進行政治協商,這個前提是迴避不了的;馬又認為如果他接受“一個中國”做為和平協定的前提,會對其選舉連任不利。在這樣的雙重認知下,馬把政治談判擱置了。
文章說,馬政府一方面擱置了政治性談判,另一方面有關“‘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共同決定”這些主張不斷出現在馬政府官員的口中。雖然國民黨仍是維持“一中憲法”,但是他已經開始避談“一中”與“中國”。
一中同表才可以運作
1991年公布國統綱領、1992年國統會發表“關於一個中國涵義”時代,不論是“一中”還是“中國”指的都是“中華民國”,“憲法”規範的統一雖然沒有時間表,但是明確的唯一目標。但是經過近20年台灣政治的變化,在國民兩黨的共識下,“維持現狀”與“永遠維持現狀”幾乎已經成為同義詞,也很少國民黨的菁英再敢於大聲說出,“中國就是‘中華民國’”。
文章說,台灣的情境已經改變了。1992年“一中各表”時的“中華民國”還認為自己是“中國”,2011年“一中各表”時如果主張自己是“中國”已經是“背叛台灣人民”。1992年的“一中各表”還等於2011年的“一中各表”嗎?變質的“一中各表”還能解決兩岸僵局?
“一中各表”的本意隱含著一個前提,即“一中”,不論是指“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兩岸加起來的整個中國,其主權與領土必須是完整的;“各表”可以容許兩岸各自宣稱“代表中國”,但不等於可以各自表述成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我們如《聯合報》一樣,期待“一中各表”可以開啟兩岸政治談判,但是我們也要提醒,當“一中各表”、“九二共識”已經變質,當台灣已經將認同“中國”視是“背叛台灣人民”、“各表”是以兩個主權獨立國家為前提時,即使我們的國名還叫“中華民國”,也很難想像,它可以成為和平協定或中程方案的基礎。
文章說,一個各自想像與解釋的“一中各表”或許可以開啟政治談判,但是我們不認為已經逐漸失真變質的“一中各表”可以成為和平協定與中程方案的基礎,一個兩岸共同接受的“一中同表”才是一個可以運作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