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2日電/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持續乾旱以及近期部分地區發生劇烈的旱澇急轉等極端氣候事件,再度引發了各界對三峽工程的利弊之爭。新京報報道,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表示,三峽工程並未改變流域高空天氣形勢。
災害原因 極端天氣因全球變暖
Q:長江中下游持續嚴重乾旱與當前的局部洪澇是三峽水庫“誘發”的嗎?
蔡其華:降雨持續嚴重偏少的原因是受赤道東中部太平洋拉尼娜現象影響,今年以來大氣環流系統異常顯著,南方熱帶系統偏弱,北方冷空氣活動勢力強大,流域水汽輸送通道未能有效建立,造成長江流域降雨偏少四成。
近期局部洪澇的原因是進入6月份後,長江流域處於主汛期,多個地方發生局地強降雨,致使流域內多個省市發生局地洪澇災害,但長江幹流及主要大支流汛情平穩。造成6月3日以來四輪強降水的原因是冷暖氣流交匯造成。
Q:長江流域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多是否意味著三峽工程正在改變流域高空天氣形勢?
蔡其華: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是不爭的事實,導致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從天氣成因來看,造成極端天氣事件的主因是從地面到約5500米之間高空天氣形勢的變化。三峽壩高僅185米,相對於5500米來說是一個微量,不至於對長江流域高空天氣形勢產生影響。部分地區大旱屬降雨特枯年份發生的自然現象,與三峽水庫無關。大型蓄水工程由於水面蒸發可能使得水庫周邊地區濕度有所增加,這對乾旱而言屬正面效應。
利弊之爭 工程利弊經充分認證
Q:該如何評價三峽工程建設的利與弊?
蔡其華:三峽工程的建設利大於弊。防洪方面,可有效控制上游洪水,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可由目前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去年汛期,面對近十年來最大的洪水,三峽工程累計攔蓄洪水260多億立方米。
三峽水庫在枯水期下洩流量較天然情況增大,有利於改善下游水環境狀況和供水條件。
Q:三峽工程論證之時對弊端是否進行過評估,是否制定過相應的解決方案?
蔡其華:對三峽工程有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包括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庫區地質災害防治,水環境保護等,在三峽論證階段都已經進行了充分論證,在設計階段提出了解決方案,在工程建設期間,按設計完成了相應的工程建設。
建成投運後,根據工程運行情況進行了優化調度。同時,對上下游帶來的問題也一直在認真研究,並進行了相應的治理,使工程多利少弊,長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