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旺報:國軍、共軍都是中國人軍隊
http://www.CRNTT.com   2011-06-16 10:12:47


  中評社台北6月16日電/台灣旺報今天發表社評說,曾有美國學者倡議,兩岸以“二軌”溝通方式,逐步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繼而簽定“中程和平協議”,以避免台海爆發戰爭,終因各方認知差距太大,而以失敗告終。不過,台方仍希望推動“軍事互信機制”,並將此政策載於《國防報告書》。

  社評說,兩岸和平框架之所以失敗,主要原因有3:“國共內戰情結”、“一邊一國意識”及“亞太地緣戰略架構”。“國共內戰情結”隨著時間的消失及兩岸大交流的開展,正逐漸消退與淡化中。“一邊一國意識”不樂見兩岸和平發展,企圖以“去蔣化”、“去中國化”、“敵對中國”為手段,讓兩岸敵對態勢永遠持續。不過,真正影響兩岸和平進程的因素是“亞太地緣戰略架構”,這是二戰後美國主導的全球冷戰架構一環,韓戰使原本單純的國共鬥爭進入東西方冷戰架構中,兩岸敵對關係更形複雜。

  社評稱,建立兩岸和平框架的倡議,就在上述三大因素干擾下,相關各方關係複雜、利益不同、立場互異而胎死腹中。目前兩岸關係架構,各方雖然都不滿意,但在“權力平衡”下也勉強接受。自1987年台灣開放大陸探親以來,即使沒有“軍事互信機制”,兩岸時而雲淡風清、時而風驟雨急,但始終保持基本的和平態勢,也就是不統、不獨、不武現狀,符合多數台灣人的期望。不過,現狀不會永遠不變,“中國崛起”已徹底改變亞太戰略均勢。中共軍力快速發展,不但造成兩岸軍力失衡,又因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提升,美軍介入台海爭端的風險已大為增加,使台海安全寄望美軍航母馳援變得愈來愈不切實際,台海安全已經進入了一個新形勢。

  社評說,依據“霸權動盪理論”,當新興強權實力逐漸上升,原有強權不能予以平衡時,則權力逐漸向新興強權傾斜,直到一個新的平衡,衝突才會消弭。這意味著未來中美兩強在西太平洋的權力角逐,只有兩個戰略選項:以戰爭決定權力消長,或由美國讓出部分權力,以維持新的戰略平衡。

  從近期中美兩強在戰略上的宣示可以看出,兩國爆發戰爭的機會趨零,雙方正圖修補兩軍關係,以避免戰爭風險。

  共軍尊美軍為“老大”(奧巴馬在國會稱絕不做“老二”),故共軍總參謀長陳炳德在訪美期間,放言共軍與美軍實力相差20年,無力向美軍挑戰。美軍投桃報李尊重“中國”的大國地位,由國防部長蓋茲在香格里拉會議前宣稱:“我們並非試圖壓制中國;中國數千年來一直是個大國;而且將來還會是個全球大國。”從中美兩軍的對話,可以看出未來關係的展望,益見角力上漸成均勢,昔日美軍凌駕共軍的姿態,已不復見。

  社評說,兩岸軍力失衡,妄圖以軍事手段維護“國家安全”將冒覆滅的戰爭風險,仰賴美國航母護台也逐漸變得不切實際。於今之計,唯有消弭兩岸敵對意識一方,維持台海和平穩定,才是台灣安全的保障。在歷史發展上,牽動地緣戰略架構形勢的變異,始終是“大國”專利,我們沒有太多置喙餘地。民進黨企圖利用“台獨理念”凝聚民粹對抗,但玩過頭了,會成為“麻煩製造者”陷入孤立絕境。馬政府不統、不獨、不武說法,則是一種因應現狀的短期對策,絕非國家發展策略。

  事實上,“和平發展”已成為中共對台政策基調,2005年連胡新聞公報已有推動“兩岸軍事互信”默契。大陸不是沒有遞出“和平橄欖枝”,而是台灣社會已形成一種“反中”、“恐共”思想氛圍,只信“導彈瞄準台灣”,不信人類走向和平的大趨勢及大陸領導人對兩岸和平發展大局的熱切。退將們一句“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應酬閒話,遭到社會指責,其實只是違逆了“反中”、“恐共”的社會氛圍。他們行走大陸,與大陸軍方應對來往,也只是執行連胡會國共兩黨默契。

  一位在1971年以勝利者姿態前往聯合國接收台灣留下的席位,後來陸續擔任大陸駐瑞士、盧森堡、法國等國大使,與台灣“殺紅了眼”的大陸資深外交官吳建民,日前應《旺報》邀請來台參加“旺報論壇”,與台灣外交官陸以正、戴瑞明公開對話,然後展開4天文化探索之旅,廣泛拜訪了文化界人士及寺廟後有感而發說,兩岸“見面比不見面好、交流比不交流好”,見面、交流是化解敵意、累積互信唯一方法。

  社評說,“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可能只是修辭學上的錯誤,如果老將們說“國軍共軍都是中國人軍隊”,馬英九應該就不會震怒,這場大風暴也只是大選前夕藍綠一場口水戰而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