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人民日報:如官員只知打壓媒介會造就鴻溝
http://www.CRNTT.com   2011-06-16 09:01:24


圖為上海釣魚執法案一審宣判。
  中評社北京6月16日電/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說,輿情不是“敵情”,相反,媒體是社會的預警器,它對熱點事件、敏感問題的反映和關注,眼前或許會讓一些地方政府一時難堪,但從長遠來說,對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推動社會進步利莫大焉。

  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們正處在一個媒體事件時代。

  翻開報紙,轉發微博,評論新聞……公眾對社會、對政府的關切,大多以媒介為平台。“華南虎”、“躲貓貓”、“釣魚執法”、“宜黃強拆”,這些借助媒介迅速躥紅全國的符號提醒我們,今天,治理的方式和理念往往通過媒介呈現、傳播甚至放大,一個“治理媒介化”的時代已經到來。

  當公開透明逐漸成為執政共識,知情、參與、表達和監督成為公民基本權利,我們看到,各級政府的媒介意識也在不斷提升。新聞發布制度日益完善,新聞發言人不斷亮相,越來越多黨政幹部回覆留言板、走進直播間,1700多個政府機構微博隨時發布權威信息,各級領導幹部面對聚光燈越來越自信自如,這樣的變化令人欣喜。

  當然,變化是一個過程,在總體的發展進步中,一些地方在媒介應對上仍有諸多不足。或是忽視媒介,把媒介當做擺設,很少更新的“沉睡網站”體現媒介意識的淡薄。或是躲避媒介,“杞人憂鈷”、“響水逃城”等事件,暴露引導手段的缺失。或是害怕媒介,斷定媒介是“找事”的麻煩源,“封、捂、堵、壓、瞞”五字訣時有出現,“防火防盜防記者”心態屢有所聞。或是濫用媒介,視之為文過飾非的工具,漠視民意,打壓輿論,為某些地方和單位違規行為“背書”。

  如果說媒介已來到雙向交流的2.0時代,那麼政府治理同樣進入了2.0時代,從高音喇叭、報紙刊物的宣講,變成了新聞發布、網絡留言的互動。如果沒有必要的媒介素養,沒有回應關注的能力,只知打壓甚至封堵,無疑會使“溝通”沒有了“通”,只剩下一條無法跨越的“溝”。

  輿情不是“敵情”,相反,媒體是社會的預警器,它對熱點事件、敏感問題的反映和關注,眼前或許會讓一些地方一時難堪,但對於我們準確全面地體察民情,保持頭腦清醒,大有益處。從長遠來說,對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推動社會進步利莫大焉,正如一位省委書記所言,“輿論監督也是正面報道”。

  面對社會轉型、體制轉軌、思想轉變,無論是解說政策、疏導情緒,還是溝通思想、促成共識,都需要媒體來主動設置議題,求同存異、凝聚力量、推動工作。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中央領導強調媒體是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手段,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提高跟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切實做到善待、善用、善管。

  被各種信息和媒介包圍的領導幹部,亟需養成對突發事件的新聞敏感和價值判斷,學會“新聞執政”。否則,介入遲緩或干預不當,不僅可能“小事鬧大,大事鬧炸”,而且會消解改革發展共識,損耗政府“無形資產”。

  對領導幹部而言,媒介素養不僅是能力,更是一種心態。有平等的心態,才不會有“替黨說話還是替人民說話”的傲慢官腔;有尊重的心態,才不會有“沒時間跟你閑扯”的敷衍輕慢;有開放的心態,面對監督才能正視問題而不是列“記者黑名單”;有坦誠的心態,遭遇批評才會反躬自省而不是“誹謗定罪”……說到底,媒介是政府與公眾交流溝通的平台,對待媒體的態度,也就是對待公眾的態度,這是執政水平和執政理念的一個具體體現和檢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