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關鍵經濟數據頻洩密 真相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11-06-15 10:51:54


 
  後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許小年先生,在“2008中國宏觀經濟預測秋季論壇”上發表了名為《宏觀經濟是偽科學》的演講,他也道出了類似的“天機”。他頗為憤憤的說道,“宏觀經濟預測,做到後來感到非常沮喪,不是因為老輸給宋國青,而是後來發現宋國青只不過跟統計局聯繫的好一點。”看來,許教授和我一樣,也不善於搞官方關係,而是本分地根據經濟學邏輯來推演經濟走勢。可想而知,沒有了數據製造者的一手訊息,我們的判斷當然就無法達到驚人預測了。

  過往,中國並沒有對數據洩密者實施嚴苛的行政或法律問責,而多是以譴責作為聲討手段,但這一切無法代替法律責任,只會讓洩密者越發肆無忌憚。

  無論是根據《統計法》,《保密法》,還是《刑法》,我們都能找到相關的法律依據,來處罰數據的洩密行為。顯而易見的事實是,CPI、新增貸款、投資、消費、進出口等經濟金融數據在未披露之前,基本都屬於涉密數據,提前得知都能從一定程度上獲取利益。《統計法》就規定,“統計數據依法公布前,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洩露;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洩露國家秘密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還有,《保密法》也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洩密數據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刑法》398條規定,洩露國家機密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處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所以,時常發生的數據洩密事件,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無法可依,而恰恰是多部法律已經足以規範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有法可依之際,在巨額利益的刺激之下,或者處於“無所謂”的考慮,從內部提前放出去的數據,就這樣造成甚大的惡劣影響。

  本來,由於經濟是個極為錯綜複雜的系統,任何個體企圖全面地分析並預測其走勢,都是“蚍蜉撼大樹”之舉,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經濟只是用來分析的,而難以準確去預測。業界人士時常用“預測對是蒙的,預測錯是必然的”的語言,來調侃經濟預測。

  尤為可笑的是,不少專家學者、投行人士甚至都敢預測,“年內央行還會加息幾次,端午節前加還是節後加息”這種完全拍腦袋的經濟命題。能夠準確預測央行何時加息,唯一的辦法就是央行內部有關係,能夠提早知道內部消息。除此之外,就只能靠“蒙”了。過往,我們看到多次央行在傍晚加息提准之前,股市都會在當天下午尾盤有所反應,其中關鍵原因即是政策的提前洩露。

  所以,除了經濟數據的提前洩密之外,另一需要重點防範的就是重大經濟政策出台的提前洩密。無論是央行的歷次貨幣政策調整,還是四萬億刺激計劃出台之前,消息靈通人士都得以提前獲知。

  對於學者而言,預測的準確度至多影響的不過是自身的口碑和“吹牛”的資本,可券商投行等市場主體的數據競猜,則往往成為他們進行套利交易的主要工具。尤其明顯的是在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事先預知數據的投資者,可以在數據發布之前提早布局,利用所獲數據與市場預期的差異博取巨額收益,將市場風險轉化給最後通過“四大門戶”得知消息的投資者。而且,中國不少券商研究所主要依賴向基金公司出售研究報告生存,如果券商研究員拿到的數據經常準確,或者參與了利益輸送交易,相關的研究員從中就能拿到不菲的分成。

  經濟數據和政策的洩密後果已經漸漸顯現,不僅誘發了金融市場的波動,先知先覺的資金獲取暴利,讓小股民損失慘重,而且嚴重影響到中國經濟安全和統計部門權威性,必須徹底拔除這顆毒瘤,方能還中國經濟以正常的運行環境。(時間:6月15日 來源:中國證券網 原標題:中國關鍵經濟數據頻洩密的真相)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