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聯合報:兩岸協商先易後難的困局與解套
http://www.CRNTT.com   2011-06-09 08:42:03


  中評社台北6月9日電/大陸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來台,除討論陸客自由行與航班之事外,並與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共同檢視、總結過去兩岸協議的執行成效。

  聯合報社論指出,自二○○八年馬政府上任至今,兩岸已經簽署總計十六個協議或備忘錄(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已簽尚未生效);今年不算,平均每年洽簽五點三個協議。但今年至今已過一半,卻尚無將可簽成任何協議的音訊,顯現在“先易後難”的方向下,兩岸協商已經逐漸進入困難階段。雙方當局在回顧既有協議的執行成效之際,更有必要認真檢視未來的協商障礙,並積極構思解決之道。

  相較於過去的一片空白,兩岸各項協議除了建立制度化的經濟合作架構,並加深自由化經貿關係等長期性、制度面的機制外,更顯著地降低了人員、貨品及資金互動的交易成本。在實質經濟利益上,早收貨品、金融、運輸、觀光,甚至於醫療等行業所享有的“兩岸紅利”與商機也開始浮現。但不可諱言,除了這些立即見效的協議外,諸如食品安全、農產品檢驗檢疫、商品檢驗與安全及智財權保護等,因為涉及更為深層、隱性的技術性合作議題,其表層效果不易呈現,還有持續化異求同與建立互信的空間。例如,以兩岸消費品安全合作為例,自去年實施以來,台灣方面已經進行了數百件檢驗瑕疵商品的通報,而大陸主管機關也積極的在源頭協查處理,亦達成相當的具體成果。

  社論認為,自從去年底第六次江陳會開始,兩岸經貿協議似乎進入了一個低潮期。過去高效率的協商動能,已經出現疲乏現象,迄今ECFA所列的貨品、服務、投保與爭端解決四大後續協議,都尚未見到實質進展;而經濟合作更是連方向、架構都還沒確定。以去年下半年便展開協商的投資保障協議為例,在經過接近一年的協商後,還環繞在投資開放、人身安全保障、糾紛調解與仲裁等老議題原地打轉。這些議題固然涉及許多法律制度接軌等技術配套問題,還有很多具有兩岸特色的規定,其耗時費神是可以理解的,但十個月過去,難題還是無解,就恐怕不是法律技術問題造成的障礙。畢竟若是立場底線有彈性,完成協商的意志堅定,則總會在山窮水盡之際突破僵局;換言之,目前的困局,可能已經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在欠缺明確政治授權的情況下,兩岸技術談判階層只能繼續堅持己見,讓協商空轉。

  確實,兩岸協議應該秉持著“簽得快不如簽得好”的原則,但原地空轉絕非健康的發展。解決目前困境的方向其實不難。對台灣來說,必須調整“要的多、給的少”的心態,求取一個更為平衡的協商起點。固然兩岸大小懸殊,政治問題仍存,完全的對等互惠談判,是漠視台灣政治現實的想法;但一味抵拒延滯正常化,及要求更為優惠的回報,也是不切實際的思維。於此同時,加速陸資的開放及進出口限制的解除,也是創造良好協商環境的關鍵。而中國大陸的解答,則在於以大局為視野,調低對政治議題的敏感度,避免凡事政治解釋的取向,以更務實的態度處理可以是很單純看待的技術問題,創造未來更為有利的協商基礎。更重要的是,若是兩岸嚴肅正視目前停滯不前的問題,以政治高度提供動力,則不僅能夠解決投保與爭端解決協議的問題,且能一體適用在所有的後續協商中。遺憾的是,兩岸雙方談判官員,似乎都還沒得到這樣的指示與授權。

  社論最後說,目前的僵局,若是起因於一年內兩岸都須面對政治變局下,刻意放慢腳步的結果,則兩岸經貿進展遲緩在政治上是利是弊,恐怕沒人說得準;但若是因為輕視問題的重要性所致,就有需要調整改革的空間。兩岸經合會將在九月召開第二次例會,期待雙方當局能夠重視停滯空轉問題,利用經合例會的機會以突破僵局。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