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6月6日電/德國總理梅克爾日前宣布,將在2022年前完全關閉境內所有核電廠,這是先進國家中在日本福島核災後,第一個宣布將完全廢除核能的主要工業國家。而在日本核災發生後不久的3月下旬,台灣在野黨主席蔡英文就提出2025計劃,也就是在2025年前完全停止核能發電。對照德國過去在綠能產業的努力,與近日做出的廢核宣示,台灣不論是2025的目標時程,還是停止核能發電議題,看來都值得大大商榷。
台灣工商時報社論指出,自從日本發生核災後,對於核能的發展,歐洲國家陷入分裂。法國及英國仍計劃增建核電廠,尤其是法國,是核能發電比重最大的國家。瑞士在日前先定下核能退場期限,意大利則延長暫緩執行其重返核能的計劃。
今年3月日本核災後,德國境內反核聲浪升高,使得德國總理梅克爾所率領的政黨在3月及5月的地方選舉中敗給綠黨。一般認為這些結果,迫使梅氏必須明確宣示廢除核能的政策,才能與綠黨抗衡,以免失去政權。
目前德國是全球最早扶植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國家,政府更是積極投入再生能源的開發,而且訂出極長期的能源政策,例如至2020年再生能源占發電的比重要達到25%以上,至2050年要達到8成。由此可知,梅克爾的廢核政策看似倉卒決定,其實德國早有想法,只是日本核災促使德國民眾的想法積極表現在地方選舉上,才迫使執政當局提早確定廢核的時間。
儘管如此,德國還是要按部就班地依時程逐步在十年以後完全關閉核電廠。而台灣過去沒有任何準備,如果要在2025年不再核能發電,那只有奇蹟可以形容。
目前使用核電的比重,也是能否廢核的重要因素。按德國環境部統計,去年德國有22%的電力來自核能,約有17%來自再生能源(即綠能)。而台灣核能發電只占了12.6%,比重不算高,況且依台電的資料顯示,2010年台電備載容量高達23%,而一般國家的備載容量只有15%,因此只要增加其他能源的發電方式,廢核並不難,這也是民進黨主張廢核的主要依據。
但台灣除了核能發電外,其他75%以上,全都是火力發電,雖然政府已在鼓勵其他風力或太陽能的替代能源,但其比重極低。如果要廢核且維持目前的供電和電價,只有增加火力發電一途。但台灣目前最重要的能源政策,而且已對國際做出承諾,就是要減碳,增加火力發電根本不可行。
再來看成本面,台電公司日前指出,若核能發電完全停止,由天然氣取代,台灣每度電費將從2.62元,調漲到每度近4元。公營會副主委陳昭義則說,如果台灣改成能太陽能發電,每度電價至少超過10元,將嚴重影響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而目前台灣就是因為電力成本便宜,才能夠維持出口競爭力。若因廢核而使電力成本倍數增加,台灣經濟立即面臨危機。
這個現實,“行政院長”吳敦義非常清楚,日前他在接受工商時報專訪時嚴肅表示,台灣不會有核五,核一、二、三廠也不考慮延役,而核四在安全前提下一定會商轉,在不缺電、不限電下,才會逐步減核,邁向“非核家園”目標。
吳敦義說,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環境與德國有很大不同,德國再生能源價格與與電價相去不遠,但台灣電價相對便宜,如果把發展尚未成熟穩定,且目前價格偏高的再生能源做為替代,台灣一定受不了。而如果在未確定前,又訂出那一年為非核家園的D日,並非負責任的作法。負責任的領導人不能只提夢境,要圓夢,必須有築夢踏實的穩健策略才行。
吳院長的確指出台灣的現實面,不過還是很迎合庶民地說,我們會逐步減核,邁向非核家園目標,只是巧妙的避開達成目標的期限。儘管如此,還是讓民眾以為“非核家園”是一個極為崇高的目標,就好像是神主牌一樣,完全不能否定。事實上核能是否繼續發展,尚未有定論,而且像法國等國家則繼續研發核能科技,甚至認為是清潔能源的重要選項。台灣在這方面其實沒有自主決定廢核的能力,但我們朝野卻都將“非核家園”掛在嘴邊,這樣的口號當然讓升斗小民以為核能真的很不好。
再者,如依吳院長所言,核四會在安全前提下商轉,既然如此,有了核四安全運轉的經驗,不繼續設立核五,未免浪費了人才和資源。另外吳院長也說能源政策要有穩健策略才行,不過至今政府並沒有長遠的能源政策,而且在“非核家園”的旗幟下,核四的興建和商轉,不斷地延後時程,這也是核四安全讓民眾無法放心的重要原因,現在核四的商轉又勢在必行,這種種都令民眾難以明瞭政府真正的意向。
台灣擁有核能電廠是既成事實,無法改變。但朝野如果將“非核家園”變成政治口號來操作,反而無法理性地探討核能發電的未來發展,也無法制定適宜的政策。台灣的能源政策搖擺,被“非核家園”綁架,恐怕才是真正問題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