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人民日報:政府知錯即改遠比“一貫正確”可信
http://www.CRNTT.com   2011-06-02 09:09:15


  中評社北京6月2日電/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說,在百姓眼裡,從善如流、知錯即改,遠比“一貫正確”更加可信、可敬、可親。縱觀這些年的情況,大凡能夠及時回應公眾質疑、正確對待社情民意的,往往會在良性互動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眾的訴求、媒體的監督恰恰是黨和政府寶貴的執政資源。

全文如下:

  今天的中國,民眾的訴求日益多元,輿論質疑時有耳聞。各級政府的回應能力,已經成為衡量執政水平、檢驗執政理念的重要標杆。

  以近期新聞為例。一是故宮失竊,一是廣州“舉牌哥”。同樣面對質疑,從“失竊”、“錯字”,到“經營會所”,故宮的回應左支右絀、差強人意。而廣州地鐵公司則一周內三次主動回應,約談學生“舉牌哥”,贏得輿論一致好評。僅從回應能力而言,廣州更勝一籌。一個重要原因,是廣州有過多次面對群眾問政的歷練。從番禺垃圾焚燒事件到與建委對話的“口罩男”事件,經常面對訴求和質疑,才使得“權力”尊重“權利”的意識日益提高。

  近些年來,正是在中央“公開及時、準確透明”的明確要求下,在與公眾的良性互動中,不少領導幹部逐步形成共識:對批評或質疑,不必過於敏感,甚至將其視為不和諧聲音,能捂則捂,能壓就壓;也不能玩弄技巧,將其視為“危機公關”,忙不迭撇清責任。這樣的共識,正在促進各級政府執政理念的提升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當初的陝西華南虎事件,歷時兩年不斷質疑與被動處置,耗費了極大的社會成本,也透支了地方政府公信。這些年,“躲貓貓事件”、“釣魚執法事件”、“梧桐讓路事件”、“高速公路天價收費案”,政府回應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回應的態度在不斷改善,回應的方式在不斷調整。從被動到主動,從消極到積極,一次次的進步,成為撬動事件解決、提高執政能力的有力支點。

  儘管也還有“沒工夫跟你閑扯”的粗暴、文過飾非的搪塞,但總體而言,面對網絡爆料,很少有人再會一廂情願地懷念“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面對輿論質疑,“無可奉告”之類的遁詞不再那麼振振有詞;面對突發事件,隱瞞、封鎖等手段也逐漸不再是“最優選項”。相反,直面質疑,北京市居民水價調整聽證會首次上網直播;回應期待,衛生部明確禁止將攜帶乙肝病毒作為入學、就業的限制條件。迄今為止,已有17個省區市以紅頭文件的形式,將網友留言辦理工作納入制度軌道。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正由社會治理的“選答題”變成“必答題”。

  不少人常有這樣的誤解,以為沒有質疑聲音,才算工作平妥;以為掩蓋了問題,才算治理有方。事實上,在社會轉型、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有矛盾暴露,有衝突產生,有分歧出現,正是多元多樣利益和價值在尋找渠道相互對話、彼此辯駁。對話勝於對峙,從傾聽民眾的訴求中改善治理,在回應輿論的質疑中尋求進步,實現政府與社會、公民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是現代行政的基本理念。

  在百姓眼裡,從善如流、知錯即改,遠比“一貫正確”更加可信、可敬、可親。縱觀這些年的情況,大凡能夠及時回應公眾質疑、正確對待社情民意的,往往會在良性互動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眾的訴求、媒體的監督恰恰是黨和政府寶貴的執政資源。

  時刻關注民意的溫度和風向,以公開透明化解疑慮,以聞過則喜樹立公信,以真誠維護群眾利益贏得民心,在良性互動中促進社會共識、完善公共治理,這是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目標和現實途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