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劉國深:認同民調知識和話語困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1-05-27 09:10:19


  中評社台北5月27日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今天在旺報撰文指出,“兩岸關係越來越好,但台灣民意越來越疏離”,這樣的變化並非一家民調機構給人們帶來的感受。我們注意到,過去20年,自認為“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明顯下降了。更顯著的變化還在於“自認為是台灣人”的比例已經大幅上升,“自認為是中國人”的比例明顯下降了。這種趨勢見諸近20年來台灣多數的民意調查數據。 

  民意調查偷換概念 

  其實,“中國”、“台灣”、“中國人”、“台灣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政府”、“政權”、“主權”、“治權”、“代表權”,甚至“統一”、“獨立”等概念在台灣早已偏狹化,在特定的話語系統─知識系統─政治亞文化環境下,在台灣進行“中國人”還是“台灣人”的認同民調,基本上是一種先有結論後有調查的“政治忽悠”或偷換概念後的政治算術罷了。 

  請問,生活在台灣地區的人不認同台灣正常嗎?按常理分析,戶籍和生活都在台灣的受訪者,至少應該是99.99%以上的人要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如果說只有72%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卻還有16%的受訪者不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那麼台灣的政治文化可能不太正常,為什麼他們吃蓬萊米、喝台灣水長大,卻不認同台灣?事實不盡如此。 

  請問,“30年前台灣自認為是中國人的比例高達90%以上”,這樣的資料真實嗎?果真如此,我們要進一步請教,當年台灣人認同的“中國”是什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呢?如果說,那些現在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所認同的“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那麼,大陸方面應該為對台工作取得如此大的成效感到極大的安慰。事實上,在台灣,中國以及“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些高度重疊的政治符號早已被渾水摸魚的政客刻意混淆了。 

  請問,在台灣,認同自己是“中華民國”國民”的比例又是多少呢?為什麼那麼多的民意調查機構不這樣問台灣的受訪者呢?在台灣,認同“中華民國”難道不就是認同中國嗎?也許有些人會說,認同“中華民國”不等於認同中國。但我們都知道,無論是“中華民國憲法”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都規定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國家領土主權範圍,無論前者還是後者,簡稱都是中國。認同“台灣人”與認同“中國人”這種二分法的問卷設計本身無法排除兩者的包含關係,就像你問我“是福建人還是中國人”一樣。 

  中國不等同於PRC

  其實,對於不少“中華民國”認同者來說,他們不敢表態選擇“中國人”,是擔心因此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我們充分理解這些人的顧慮。為此,我們必須鄭重地提出:在兩岸之間,不能簡單地把中國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類似的話汪道涵先生已經公開說過,大陸方面官方也已明確用“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表達過。兩岸之間的政治對立尚未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名下兩個對立政權並存於中國境內是政治現實,兩岸各自主張的國號不同並非國家不同,本質上只是政權認同的差異。因此,不能將台灣人現階段不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簡單等同於不認同中國。但這個問題對一般民眾來說的確太複雜了。 

  政治文化的變遷相對於經濟和社會變遷來說,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兩岸關係越來越好了,台灣人對大陸的接受度未必同時提高,何況對台灣釋出善意只是改變台灣人對大陸偏狹印象的因素之一。馬英九要求台灣的公務人員區隔“中國大陸”和“中國”這兩個概念,是負責任的表現。中國大陸也已不再在兩岸之間簡單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國”劃等號,如果民意調查機構能夠及時掌握這些信息,不再發布那些知識錯亂、概念不清的民意調查結果,“中國”和“中國人”必將重新成為多數台灣人民樂意使用的身分符號。 

  至於國際政治場合,雙方存在著“一球兩面”的政治區隔,市場的大小是綜合實力差異下的政治現實。兩岸人民走出知識和話語系統困境需要時間,激昂的政治叫囂只是虛耗能量,“和合”與“雙贏”才是百姓期待的最佳選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